上海古文化廊道是位于上海西部古冈身西侧或冈身上的一条线性文化遗产走廊,涵盖了青浦、松江、闵行、金山、奉贤等区的69处古遗址,其中,青龙镇、福泉山、崧泽、广富林、马桥五大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代跨越马家浜文化至明清等历史时期,实证了上海6000年历史,是破解“何以上海”“是以上海”的关键密码。
目前除广富林遗址开发比较成熟外,沿线文化资源多停留在“地下沉睡”状态,保护与利用总体规模小、品级低,开发开放程度不高,尤其是没有发挥古文化传播与文旅消费的相乘效应。存在对古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古文化遗址保护与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考虑,文物保护规划与区域开发规划未能同步编制等问题。
国内浙江良渚遗址群、安徽凌家滩遗址等古文化遗址保护的成功案例,表明在保护的基础上激活地下沉睡的文化资源,可以创新性转化为发展新资源。上海也可以将古文化廊道科学规划、建设成具有海派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遗产传承廊道,培育“从City walk到Country walk”的网红打卡地、文旅消费新热点。为此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统筹,同步编制遗址保护规划与地区发展规划。属地政府要积极履行法定主体责任,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控详规划与遗址保护规划同步编制,统筹处理遗址保护与民生改善、经济建设、小城镇发展、乡村振兴的关系。市文旅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等部门加强协同,指导属地政府加快编制、公布保护和利用规划,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对基本建设用地实施分级分类管控,探索土地储备阶段考古评估差异化模式。同时,探索用地指标转移、平衡路径,实现遗址有效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
2.突出重点,以市级重大文化项目实施牵引区域文旅消费市场发展。建议将青浦作为先行区,聚焦海上丝路重要节点青龙镇遗址,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纳入“十五五”文化旅游事业规划。一方面,通过项目布局和功能开发,利用乡村振兴政策实施迁移安置,解决民生问题;另一方面,导入文旅新业态,探索“一园多点”模式,建设上海古文明主题博物馆、上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打造研学小镇,形成商旅文消费新市场。
3.串珠成链,培育打造上海及长三角文旅消费新热点。加强顶层设计,编制上海古文化廊道总体规划并分步实施。通过整体打造冈身带,串联各区古文化遗址遗存,融合沿线名胜古迹、名人史迹、美丽乡村、水乡古镇,打造“最美旅游廊道”IP。统一规划改善交通,改造高等级公路为快捷路网,引入“低空经济+文旅”模式。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加强资源整合,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带动“五个新城”和小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