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陈志宏
在艺术的广袤星空中,每一位创作者都是独特的星辰,以各自的轨迹,勾勒出独属于自己的绚烂星河。而艺术之路,恰似一场没有尽头的奇妙征途,途中的每一次邂逅,都可能成为改写命运轨迹的关键节点。我,陈志宏,一位与书画相伴晨昏的追梦者,在岁月的长河中,亦有幸踏上了几段别具一格的旅程,其中与极地、航母的缘分,更是为我的艺术之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我自幼便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8岁时,在家庭的熏陶下,我跟随父亲来到王个簃先生和丰子恺的同门朱幼兰先生家中学习书画。从那时起,每日临池习字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临摹历代大家的作品,我努力汲取各家各体之长,逐渐练就了较为娴熟的笔墨技巧。这段童年时期的学习经历,为我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我的心中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1978年,对我来说是艺术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我有幸与著名画家钱行健同室共事,开启了专业美术工作之路。在与钱行健先生相处的日子里,我不仅近距离领略到了他高超的绘画技艺,更被他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在钱先生的引领下,我一步步深入到中国画的美妙殿堂,从习字、画工笔,再到小写意、大写意,他亦师亦父,对我的艺术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使心中那颗艺术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书画于我而言,是个人心意的天然表达,是我抒发情感、展现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2013年11月7日,当第30次科考队乘坐“雪龙号”出征时,我受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领导的邀请,精心书写了两幅书法作品。一幅“乘风破浪”被悬挂在“雪龙号”的会议室,激励着科考队员们勇往直前;另一幅“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则悬挂在驾驶舱,为船员们在面对恶劣海况时增添一份从容与淡定。这两幅书法作品,一路陪伴着科考队员们圆满完成了3.2万海里的艰苦航程,并见证了我国在南极建立第4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这一伟大时刻。为船员们送行的那一天,我紧紧握住船长的手,真诚地祝愿他们鹏程万里,一帆风顺。那次南极之旅,“雪龙号”不负使命,不仅圆满完成科考任务,还在救援俄罗斯遇险科考船、搜寻马航MH370失联客机等艰巨任务中表现出色,乘风破冰,有惊无险,立下赫赫战功。
“雪龙号”凯旋后,2014年5月7日,我满怀激动地来到位于浦东的极地考察基地码头,再次为“雪龙号”和船员们挥毫泼墨,绘写丹青,送上我最真挚的祝福。船员们的热情让我深受感动,在现场,我几乎为每一位船员都留下了作品,那种热烈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书画艺术的喜爱以及对我作品的认可。
随着极地科考事业在国内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对“雪龙号”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4年9月27日,在“雪龙号”出征南极前夕,我有幸在船上举办了一次别具一格的书画作品展,成为我国第一位在极地船上举办书画展的艺术家。当时,我内心非常激动:“‘雪龙号’上能够展出我的作品,既让我深受鼓舞,也深感鞭策,我要用艺术家的浪漫情怀表达对极地的憧憬,抒发保护人类家园的美好心愿。”我还书写了“君驭南风冬亦暖,我临东海情同深”这一名句敬赠“雪龙号”。
2015年初,为了丰富南极科考队员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了向工作在南极的各国科考工作者送上来自东方古国的温暖问候,我精心创作了50件“福”字赠给南极长城站。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入走进“雪龙人”的世界,深刻感悟南北极的“奇幻漂流”,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墨情缘,传播极地科考的重大意义、极地环保的重要性以及中国人的极地梦。
2019年,新一代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在长兴岛江南造船集团建造完工。同年国庆前夕,我又非常荣幸地在“雪龙2号”上举办了个人书画展,并且我的书画作品在两艘“雪龙号”上都是被永久展示的。这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成为了科考精神的具象化表达,让极地科考船首次充满了墨香,实现了人文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具有特殊的历史见证价值,也体现了艺术对极地工作者的精神滋养。同时,书画作品也成为连接极地科考与中华文化的重要纽带,特别是将传统书法艺术带到地球最南端,这种文化传播在国际上产生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我的这段经历,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极地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缩影,而我的艺术创作也始终如一地陪伴着这个伟大的成长过程,用笔墨生动记录了中国极地科考的辉煌篇章。此外,我还为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秦岭站创作了书画作品,并被永久悬挂在这些站点,进一步加深了我与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深厚情谊。
通过将传统文化巧妙植入现代科考船,“雪龙号”成为了承载中华文化的流动载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着中国的艺术与文化魅力。我为3艘航母(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及3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秦岭站)赠送书画的举动,构建起了“海陆空极”四维文化布局,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广泛的文化传播网络,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我深刻认识到当代文艺工作者完全可以在科技前沿领域开拓出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这种“可移动的文化地标”模式,为艺术如何更好地介入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创新范式。我相信,在未来,随着中国极地站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深蓝科考事业的蓬勃发展,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对话必将产生更加丰富多彩的成果。
此外,从2017年开始,我还积极投身于高校的文化艺术传播工作,在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数十所大学举办了85场个人书画展。我希望这些展览能够让更多的年轻学子领略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他们心中播下艺术的种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我将继续秉持对书画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不断探索创新,用手中的笔墨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画卷,在艺术与科技、文化传播等领域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为中华国粹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民盟上海市静安区委员会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