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震林
编者按:7月17日至18日,主题为“赓续优秀传统,焕发文化新光”的第十六届民盟文化论坛在上海举办。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432篇,评选出优秀论文60篇。上海民盟4篇论文荣获优秀论文表彰,本期摘选其中2篇,以飨读者。
一
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风月无边的文化意象。江南文化,是属于但又不局限于江南,而是扩展到全中国的。江南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中原文化在南迁中也水乳交融地汇入其中。通过江南文化,可以连通古典的中国与现代的中国,连通大众文化的中国与精英文化的中国,连通城市的文明与乡村的文明。
目前,江南文化的整体形象与雄居中国的江南地区经济等级,还有一些距离。
流行文化上,江南自古盛产“状元”和“伶人”,他们常常吟诵这块水暖风清的故土,更吸引他乡文人墨客讴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文化风骚弥漫全国,才有乾隆七下江南佳话。在当前文化图景中,江南文化仍然有温柔恬淡、富庶发达之意象,然而,其力度其气度似是有点羸弱。
学术研究中,江南文化散点研究较多,城市研究、区域研究、人物研究、史实研究,并扩展到各个具体领域,颇是可圈可点,杠鼎之作时有可见。但是,在江南文化整体研究上,还可推进联合科研攻关,产生宏篇巨作,强化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成果意识,如出现一部为学界所推崇的《江南文化通史》,消弭比较散乱的学术形象,再度整合、深化和塑型江南文化。
文创产业上,江南文化有大量的IP,可以进行深度开发、再度开发,甚至一个IP就可以成为一个专业公司,进行可持续开发。当前,江南文化文创产品开发处在初级阶段,深入开发空间很大,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将江南赋予现代、未来和国际元素,进行现代化和产业化升级发展。
二
2017年,中共上海市委提出建设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首次将江南文化提升到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资源的高度,这是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江南文化是上海文化的底色,其历史可以追溯自吴越文化,通江达海,水网密布,稻作发达,形成了吴越地区的开放包容。历史上大批中原人士南迁,江南地区却没有形成“客家人”现象,即是一个佐证。从吴越文化发展到江南文化,也融入了中原文化的因子,江南文化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江南文化的“容”和“融”,以及长江与大海的交汇之处,产生了海派文化的特点,其面向广阔的亚太地区,领风气之先,与国际接轨。如此,又成为红色文化的沃土,思想交锋,产业先进,华洋杂居,租界割据,革命在此萌芽以及成长。“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形成了上海文化的文脉,卓然于其他的地域文化,甚是灿烂辉煌。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必须将自己立足于江南文化发展建设的中心地位,此为上海的历史、地理和现实所决定和要求的。历史上,上海曾经是国际文化中心之一,文化影响遍及东亚甚至欧亚,对于江南地区熏陶更是风气遍地,江南文化正是从上海走向现代的,并与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对接。地理上,江南的核心区一直在环太湖和扬子江之间,属于明清“八府一州”地域范围,上海居于中心部位。现实上,中央赋予上海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在江南文化建设上有责任先行先试,率先发展。当前,江苏提出其是江南文化的重要承载区,浙江则自认其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区,安徽宣称自己是江南文化的源头,那么,上海应该是江南文化的最大平台,并由此居于中心地位。
学术中心建设上,建议成立上海江南文化书院,并对现有江南文化研究机构、社会组织进行排摸、理顺和整合,进行整体的规划部署。按照上海学术条件以及发展情况,可以建设若干具有上海学科优势的专题江南文化研究基地或者研究机构,诸如江南古文化考古研究中心、江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江南筷箸文化研究中心、江南帛画文化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散布于各个高等院校和地区文化机构,形成上海的专题以及综合江南文化研究集群。
上海市社科基金、文化发展基金可加大对江南文化研究课题进行政策扶持,重大研究创新课题实施招标,设立江南题材文化艺术创作专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江南文化研究学科以及培养该领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鼓励文化界和出版界探索江南文化传承和创新方式,推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江南文化研究创新成果和文化艺术作品。上海社科优秀成果奖对江南文化成果实现政策倾斜。
文创中心建设上,一方面保留原汁原味的江南文化实体形态,尝试建立江南文化示范体验区,设立上海中小学生江南文化体验暑期夏令营和冬季学校,鼓励各个中小学校实施江南文化暑假和寒假江南文化研习活动,并将江南文化相关内容纳入校本教材和乡土教材;另一方面,对江南文化已经形成知识产权的IP,实施产业开发,诸如上述的古文化考古、帛画文化。同时,对江南文化各种形态进行现代转化开发,诸如建筑、民宿、服饰、戏曲、绘画以及其他实体系统,转化之后既古典又现代,满足当代民众审美以及生活需求。建立江南文化旅游联盟,协同开发高端江南文化产品,对古镇、古迹以及水乡旅游线进行产业植入,转化为全产业链的影视拍摄基地、美术基地、文学基地和戏剧小镇,形成国际级的江南文化旅游目的地。
国际中心建设上,上海应成为江南文化的国际展示地、传播地和体验地,每年召开有国际学界、政界和业界参加的江南文化国际论坛,鼓励外国学者研究江南文化、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江南文化,积极以江南文化为主题参与我国驻外国使领馆节庆活动,支持我国学者、艺术家以江南文化成果参加国际相关活动,争取在孔子学院设立江南文化相关课程,努力使江南文化成为中国的一张“世界名片”。
三
2019年,国家批准成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包括上海的青浦区、江苏的吴江区、浙江的嘉善县。示范区的两区一县,俗称“吴根越角”,地处苏州和杭州两个天堂之间,是江南文化最核心和纯粹的地区,理应成为“天堂之心”以及江南文化的首善之区。
目前,示范区的江南文化建设进展良好,前景可期。从高质量发展角度,有待规划和提升的空间仍然存在,示范区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创新者和先行者,我们还可以深入思考,以及进一步探索。
物理形态的精度还可提高。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水而居的江南风貌,在城镇布局、建筑风格、区域色彩等方面还缺乏强化的统一规划、设计和管控,与国内的青岛、厦门海滨地区以及欧美国家的经典村镇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诸如一些乡村民居比较破旧,建筑美学层次较低,路边、河边、屋边的洁化、绿化、美化不够,有些古镇还给人拥挤和脏乱的感觉。
精神形态的高度还可提高。示范区自然有各种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但是,示范区还没有一所重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尽管青浦区与复旦大学成立了江南文化研究院,高等级的江南文化研究还是不够多和不够强。
概念形态的力度还可提高。目前,示范区以“世界东方·诗画山水·乐迎天下”作为文旅品牌,显得过于宽泛,也不好记。诸如“诗画山水”,中国哪里不是“诗画山水”,核心特色不太鲜明,还需要进一步提炼和升华,使人们一看到这个概念就想到示范区,就想来示范区。
国际形态的宽度还可提高。示范区要置于中国和世界的范畴进行规划建设,才有足够的示范性,要成为中国的形象、世界的符号。它应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品质最佳、等级最高的江南文化精华地区,向世界讲述江南文化的古与今。
因此,示范区在江南文化上示范什么,尤其是青浦区在江南文化上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如何成为龙头,需要强化“上海智慧”和“上海方案”。
有形与无形的和谐统一。有形指物理形态和视觉形态,建筑、道路、街巷、绿化、郊野、河湖等,都应该是精致的,适合人居的,又是充满江南文化意境的。它是360度的,也是全域的,如同一幅幅精美的中国山水画,一个个精巧的大盆景。青浦区的村镇整治,可以借鉴浙江的“三边四化”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考察长兴县、乌镇等典范县镇,并提出升级版的青浦区优美环境行动计划。
有形为生态之美,无形则是与精神形态相关的人文之美。除了传统的乡风民俗、地方艺术、节庆活动、家训家规,青浦区可以借助地处上海的优势,发展成为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比如可以在大观园成立上海江南文化书院,与江南文化联盟合署办公,规划、组织和统筹全市的江南文化研究工作。
传统和现代的和谐统一。传统方面,保留原汁原味的江南文化实体形态,同时,向浙江乌镇学习。乌镇因为有了世界互联网大会和戏剧节,改变了传统古镇的气质。青浦区可以在传统中注入现代的元素,诸如帆船、电竞、人工智能等,与国家会展中心互动,引入国际级和国家级的若干重大节庆活动,成为青年人向往的现代文化胜地。
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示范区古镇星罗棋布,但是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应该在每个古镇中融入个性文化灵魂,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一镇一品,诸如江南丝竹小镇、农民画小镇,或者各种文创小镇,将其规模和影响不断放大,成为在长三角是龙头,在全国也有名的态势,把各种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小镇整合起来,在整体上形成清丽婉约、气韵灵动的江南文化意象。建议设立长三角江南文化国际艺术节,既是文化“走亲”,也是示范区向世界展示江南文化整体形象,不断推进形成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江南文化的“天堂之心”和首善之区。
(作者系民盟市委文化专委会主任,上海戏剧学院二级教授、电影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