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思彦
乡土教育是基于乡土的教育,中国人自古有安土重迁的传统,对乡土有很深的系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涵育,也是乡土观念的培养。县域博物馆,往往收藏了大量有关乡土文化的文物文献,凝聚着当地人民的劳动智慧,拥有十分宝贵的乡土教育资源,是新时代开展乡土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乡土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近代的乡土教育是伴随着清末民初乡土志的编纂而出现的,当时主要是通过乡土志的编纂,再利用学校教育来传授地方性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乡爱国之情。
著名社会学家、民盟先贤费孝通在1991年所撰《忆小学乡土教育》一文中动情回忆:
我敬爱沈校长,也喜欢听他讲的“乡土志”。他在课堂上讲给我们听的,都是些有关我们熟悉的地方,想知道的知识。他讲到许多有关我们常去玩耍的垂虹桥和鲈香亭的故事,至今我每每想起“松江鲈鱼肥”这句诗时,这些桥亭的画面仍悠然在目,使我心旷神怡;同时浮现着沈校长那种摇头吟诵的神态,更引人乡思难收。
沈校长指的是沈天民,1917年开弦弓小学创建时,担任该校校长。费孝通与姐姐费达生是首批学生。从费孝通的深情回忆,可知小学阶段的乡土教育以及对家乡风物的认识,会让年轻的孩童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费孝通的撰文缘起:
家乡来信要我为他们正在编写的乡土教材写几句话。编写乡土教材的目的是在使本乡人熟悉本乡事,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立志为家乡建设出力。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我愿意支持和参与。其实我这几十年来在家乡做社会调查就是在编写乡土教材。现在将有更多的同志从不同角度来介绍家乡不同方面的情况,乡土教材一定会更丰富更充实,我感到十分高兴。
费孝通于1991年4月14至21日第十五次访问开弦弓村,这次访问后他撰写了《吴江行》一文。在1991年9月16日撰写的《忆小学乡土教育》一文中,费孝通把1939年出版的《江村经济》和1991年撰写的《吴江行》,都看作是开弦弓村的乡土志。由此,我们可知他既是乡土教育的受益者,又是乡土教育的践行者。
把乡土教育提高到影响国计民生这样一个新高度的,是著名社会学家、民盟先贤潘光旦。他认为现代教育是一种“忘本的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乡土教育的缺失造成的。为此他提出了“位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核心就是位育,教育人“安其所,遂其生”,位育包括人性教育、乡土教育和国民教育三个层次。他指出了乡土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之一是地方的凋敝和农村的衰落,分析这些问题的底蕴和症结,他认为直接原因是人才,间接原因是教育。农村中比较有志力的分子不断地向城市跑,造成这种轻去其乡的现状,缺乏乡土教材的中小学教育应实负始作俑者的责任。为此他提出:要纠正目前头重脚轻,末强本弱的大病,而企求每一个国民得所位育,地方得所位育,以至于通国得所位育,很大的一部分的工作应从乡土教育入手。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新时代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他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要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可以让城里人更向往,让乡村成为都市人的心灵家园。伴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新时代呼唤着乡土教育的回归。
二、金山博物馆开展乡土教育的探索
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筹建于1984 年,于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是专门收藏、研究和展示金山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文博机构。在2020年的机构改革中,金山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文化馆划归博物馆,由金山博物馆全面负责辖区之内的物质文化遗产(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工作,成为国内率先将文化遗产工作纳于一体的县域博物馆。多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乡土教育这一核心,做出了积极探索,主要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乡土文物征集研究,打造原创展览精品。乡土教育的前提是乡土文化的研究和展示,目前馆内已形成白蕉书画、朱学范文物文献、张大千书画、南社文物文献、金山农民画等地方特色系列藏品,依托本馆藏品和研究力量,在馆藏文物的保护利用上走出了一条“展品——展览——展馆”的新路子。
2.立足金山特色资源,开发乡土教育项目。要让文物活起来,不仅要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更需要创新设计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的乡土教育项目。我们充分运用金山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海防教育资源,策划了“历史从这里扬帆——古代海洋文化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讲好南社故事”和“永矢弗谖祈愿和平”抗战珍贵历史影像展等多个项目。
3.主动走进校园,提供菜单化定制服务。在馆校教育互动中,博物馆相对是稀缺资源,更应该主动对接中小学校。为此,我们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公里文化服务圈,主动拜访各中小学校,与学校的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等进行深入交流。针对中小学校比较需要的文化普及类讲座,组建了“金小博志愿讲师团”,既锻炼了队伍,又服务了学校。2023年5月,我们推出“金山区第一批文博教育资源包”,为中小学校提供菜单化定制服务,学校可根据自己需要进行点单,受到了学校的欢迎。
4.抓住时间节点,开展社会大美育活动。我们结合春节、国际博物馆日、自然和文化遗产日、寒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分众化教育,举办社会大美育活动。比如2025年6月14日,我们策划了“非遗正青春,传承向未来——2025年金山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让非遗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与时尚魅力。
三、县域博物馆开展乡土教育的几点思考
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在开展乡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来建立相对权威的表达,教育活动针对性还不够强、有些学校积极性还不高、整合其他社会资源的能力还不强等等。面向未来,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研发特色乡土课程。县域博物馆往往存在馆藏不丰富、研究力量薄弱、经费有限等问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寻找破局之路。建议要结合馆藏特色,对乡土文化开展有系统的研究,努力作出相对权威的表达;要加强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借智借力,提升整体工作水平;要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中小学校的联动,研发特色乡土课程,提高社会影响力。
2.与时俱进讲好文化遗产故事,提升社会公众的知晓度和美誉度。要以大家喜闻乐见的讲述方式,比如微信推文、短视频、视频直播等方式,讲好地方故事。目前我馆“金山区博物”微信公众号已有粉丝16649人,原创金小博文章310篇。“不是金小博”微信视频号推出71条短视频,短视频点击量累计149578人次。随着视频直播的火热,我们还在张堰古镇开展直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
3.扩大乡土教育对象,提供精准贴心服务。我们这两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四、五、六、七这四个年级的学生,接下来针对高中年级的学生,我们计划启动高中生学术助理试点项目。以研究性课题为抓手,指导高中生利用业余时间,成为“小小研究员”“小小策展人”和“小小讲解员”。
4.加大投入力度,打造文博学习中心。博物馆要充分发挥乡土教育作用,必须把博物馆建设成为文博学习中心,它也是一个资料中心、信息中心。目前我们开发了“金山文博通”一体机,在一体机上可以方便浏览馆藏精品信息、历次重要临展,并可以免费下载文博类的电子书等。未来我们将继续向上争取,加大投入力度,争取将学习中心从网上落地,使之成为博物馆营造学术氛围,提升学术服务能力的窗口。
乡土教育作为民族文化根系的重要承载体,其发展水平直接关涉国民身份认同的构建、地方性知识的代际传递以及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国计民生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深远影响。县域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也是地方优质的乡土教育资源,加强县域博物馆的乡土教育能力,既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博物馆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青少年是县域博物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充分利用好博物馆独特的文物文献资源,积极策划开展各类乡土教育活动,既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文化自觉,又能提升博物馆的可看性,进一步聚集人气,提升社会影响力。
(作者系民盟金山区委副主委,金山区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