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
近期,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主控出品的动画电影《燃比娃》入围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我们特邀《燃比娃》制片人、民盟盟员王安忆畅谈创作心得,以飨读者。
作为《燃比娃》的制片人,从项目孵化到国际舞台的亮相,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一部动画长片的打磨,更是对中国动画学派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实践。下文从制片管理的核心环节切入,结合行业现状与上美影的创作立场,探讨动画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多维探索。
文化根基的深度挖掘:
从民族传说到普世叙事
上美影自建厂以来就有制作民族动画的传统,“探民族风格之路,敲喜剧样式之门”,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美影创作了如《火童》《孔雀公主》《蝴蝶泉》等表现各民族风情的动画短片。民族文化一直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宝库,多民族文化的交汇与发展,更是激发了当代中国艺术的多样化表达。《燃比娃》的创作起点是四川羌族口述传说《燃比娃盗火》,这一选题体现了美影作为出品方的核心策略——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寻找兼具独特性与普世性的故事内核。
(一)田野调查与叙事重构
创作初期和制作阶段,我作为项目制片人带领团队多次深入羌族聚居地采风,收集不同村落的口述故事版本,并邀请民族文化学者参与剧本研讨,音乐创作的工作也在采风时做了大量羌族传统乐器和人声的采样,包括羊皮鼓、口弦、羌笛、多声部民歌等。不同地区流传的“燃比娃盗火”故事版本迥异,我们的创作一度陷入僵局。最后团队经过讨论,也参考了专家的建议,决定在保留人文内涵的基础上,尝试更具普世性的当代表达,挖掘并保留其中的共性——人类进化、为人类取得火种成为故事主体。
我们分析“燃比娃盗火”最重要的精神在于人本主义,这也是它与普罗米修斯根本上的不同。但“人本主义”是一个很形而上的哲学概念,其实很难在一部电影里诠释地非常准确。我们团队阅读了大量的民族研究论文著作,又结合了故事本身的内容,找到了两个更加外化的表达落点,一是把主角当成人来刻画,弱化神力在故事中的推动作用,人在面对自然的挑战时,是会产生天然的恐惧的,就像小朋友害怕打雷一样,而我们的主角燃比娃之所以能够成长成为英雄,就在于他克服了这些恐惧。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共性特质的历程,全世界的人类都是这样发展进步的,我们相信这种全球性的共识能够让故事在跨文化的语境下也依旧可信;二是燃比娃应当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他成为人类的英雄,是因为他为人类带来了更好的生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这种民族大义精神的认同,而这也是一种人类为了适应外部竞争而发展出的利他性的体现。
那么这样,就确定了这个传说的叙事重构方向,首先要弱化神话色彩,其次应当探索更多更具普世性的内核表达,引发当代的情感共鸣。
(二)文化符号的有机转化
动画电影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来发挥想象力,动画语言是十分生动丰富的,这在实拍电影使用视听语言表达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因此在故事之外的形式探索也十分重要。上美影为中国动画奠定了多片种繁荣发展的格局,我们也希望在这部作品中能够体现不同类型的动画语言和风格,这点也与导演不谋而合。
我们尝试在风格探索时融入具有羌族特色的艺术元素,采风时采集的大量民间素材也确实难以割舍,当然我们也认识到,影片的文化表达需兼顾“在地性”与“世界性”,我们能明显感觉到民间文化交流的繁盛正在为西方世界揭开中国的神秘面纱,我们应该要有勇气,在世界影坛进行更多元的中华文化的表达。作为制片人,需在前期规划中平衡学术调研与艺术想象,要让传统文化成为叙事的有机载体。作为制片人,我坚持在创作中必须充分想象,只取精华,避免符号堆砌,坚持形式需要为内容服务。
草原花海的场景以羌绣纹样为基底,白石成为主角追寻意向的具象物件。抽象的梦境通过油画动画呈现,由猴到人实现直立行走的进化从岩画风格逐步演变为装饰艺术,融入世界美术史隐喻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化。民歌旋律成为主题音乐动机,采样的声音成为音效以及部分电子合成器的底色。这些转化既保留了民族性,又赋予影片现代艺术审美的国际传播潜力。
上美影创作理念的当代实践:
传承与突破
《燃比娃》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一种可能性:动画电影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文化对话的载体。从羌族深山走到柏林银幕,影片以火种隐喻文明的传递,以进化象征艺术的革新。作为制片人,需在管理实践中坚守“中国动画学派”的初心——以民族为根,以创新为翼,在全球语境下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东方叙事。
(一)创新的保障机制
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是上美影的“创作传统”。在建厂初期,集中购片的时代,上美影依靠这样的创作理念,从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把京剧、国画、壁画、皮影等元素有机融合进动画片的制作中,并给这类艺术形式起了一个全新的名字“美术片”,为全国几代观众输送了大量审美卓越、内容精良的美术电影。水墨片的开发成功,更是让上美影厂牌享誉全球。这样的历史成就,一定程度上,都源于艺术家们对创新的极致追求。
作为上美影的后辈,自然也应把这样的精神贯彻到当下的制片管理之中。我们鼓励导演大胆进行风格化的尝试,发挥个人优势,也鼓励导演从各式文艺中取材,并组织由前辈艺术家们组成的艺术委员会对项目内容进行把关,帮助导演在作品的学术性(艺术性)和可看性之间取得平衡。制片人和管理团队尽最大努力提供稳定的创作环境和专业助力,解决现实和细节问题。这些保障得益于上美影的领导和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充分信任,得益于整个制片团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资源,我们在资金保障、审查流程上做足准备,在资源配备上提供最佳配置,在节展路径规划上一步一个台阶走向最高目标。可以说,制片管理团队竭尽所能给导演创造了国内很多主创梦寐以求的创作环境。
(二)发展路径探索
从最早接触到项目启动制作,我们最想在这个项目里保留的就是其珍贵的“美影气质”,在尊重导演创作的前提下,以节展、国际市场、艺术院线为主要发展路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通过市场化的试探来获得外部的肯定,来证明这个路径的可行性,也通过这样积累的信心来抵抗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埋头苦干的疲劳。
2021年,我带着导演和制片团队把刚刚完成前期的项目送到了FIRST青年影展的路演现场,这是一次非常“市场化”的尝试,我们和所有的新人导演、制片人一起接受培训、打磨提案、路演比拼,最终,我们收获了两项荣誉,获得了来自电影市场的肯定,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鼓舞。制作阶段我们又报名了一些节展,终于在2024年登上了法国昂西国际动画节的路演舞台。这是一个极负盛名的动画节,75分钟的阐述和展示让我们收获了海外发行商和各大国际节展选片人的关注,邀约纷至沓来。今年2月,《燃比娃》入围了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在世界银幕完成了首映,这距离上美影上一次进入柏林,已经过去了41年,这也是上海出品的动画长片首次进入国际A类电影节的“三大”,创造了历史。从零起步,走到世界舞台的过程其实并不轻松,阶梯始终向着最高目标,但我们只迈眼前够得到的那一步。
回头再看,我们在2019年的南京国际动漫节创投大会上初次遇到这个项目和导演,在双方对于创作目标一致的基础上能够迅速达成合作意向,当初的这个决定是那么正确但又那么难能可贵。对于这样未知的5年,我们拿出了和影片中的燃比娃一样勇于面对未知的精神,勇敢前行。每次宣传发布一些信息,看到影迷观众评论里带有“崛起”“辉煌”“鸡皮疙瘩”这些字眼的时候,我们都超级有干劲的。
中国动画行业一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作品的多样性足以让世界叹为观止,因此,也需要构建相应多元的评价体系,商业成功固然是一项重要的标准,而节展表现、学术价值、文化影响力、IP长尾效应等维度也应纳入考量范围,只要在一个垂类市场里做到极致,它就有价值,不同类型的作品承担不同的行业角色,需要不同的发展路径,匹配不同的项目规划,共同构成繁荣多样的行业生态,这是我开始成为上美影的制片人伊始就持有的观点。
今年是我在上美影业务一线的第20年,我很高兴儿时种下的火苗能坚守至今。未来,持续坚定多元化制片理念,经典IP改编与原创并行,长短片结合,电影与系列片同步,传统文化与现实题材、艺术表达与商业题材共荣,大胆触碰大作品、精美作品、新作品,继续做真诚、专业、值得信任、持续学习的制片人,做在市场上有代表作,有不止一个代表作的制片人。我希望《燃比娃》如白石中迸发的火种,以羌族传说的微光照亮世界银幕,让国际观众在“从猴到人”的进化传说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温度与哲思。上美影“以民族为根,以创新为翼”的初心,正借这部作品跨越山海——中国动画不再仅是“他者”的东方奇观,而成为全球文化对话中一支鲜活的多声部合唱。愿这簇火,点燃更多跨越边界的艺术可能。
(作者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制片管理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