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教育是推动科技进步、培育创新人才的核心力量,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思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绝非孤立存在,它宛如一条无形却坚韧的纽带,紧密串联起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实现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中占据着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名民盟盟员和深耕高中思政教育的一线教师,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肩头所承载的责任重如泰山,使命无上光荣。就思政教育和科技人才培养的关系,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我们要借科技成就,育爱国情怀。在日常的思政课教学中,每一堂课都承载着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深厚家国情怀的神圣使命,是无比珍贵的育人契机。我们经常在课堂中和学生讲述和讨论各类科技成果孕育、产生和发展过程,如通信科技领域中5G技术的广泛应用、医疗科技领域中疫苗研究人员的日夜攻关、航天航空领域的天宫一号所展现的强大实力等。通过讲述这些科技成就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科技工作者的奋斗历程,感受科技成就对国家和人民的重大意义。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深厚的爱国情怀,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此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网络安全、信息泄露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因此,在思政课中,我们不仅要与学生讲述科技科研人员的动人故事,也要共同探讨应对网络安全信息挑战的策略和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让他们明白在未来运用科技时,必须坚守道德底线,确保科技造福人类社会。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这种对国家科技实力的自信和关切,促使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我们要借多样实践活动,夯实教育对科技人才支撑。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是实现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的重要途径,对于高中学生的成长意义非凡。在大思政课浪潮背景下,我们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科创基地、实验工厂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前沿科技成果,如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营造出的沉浸式体验场景等。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科技成果背后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科学家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价值的不懈探索精神。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机器人社团,组织科技主题辩论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能够提升他们对科技伦理的认知,还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大学科研团队走进高中校园,协同开展适合高中阶段的科创研究实验,坚守加快创新人才培养,面向世界前沿,提升科技自强的自信自觉,推动科技工程教育,为未来投身科技领域做好充分准备。
第三,跨学科协同,铺就科技人才培育基石。在高中教育体系中,跨学科教学已成为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思政学科更是在其中发挥着独特且关键的作用。在跨学科教学的推动下,我们可以从知识融合、思维拓展、实践能力提升以及价值观塑造等多方面助力科技和数字化人才培养。学生在跨学科的课堂中,既接触到了物理学科的量子力学、电磁学等前沿知识,又以辩证思维的观点探讨技术应用背后的伦理边界,确保科技发展沿着正确的价值轨道前行。数学与思政的跨学科合作可以聚焦于科技数据的价值解读。以数学建模的方式处理和呈现的复杂而又精密的科技数据,在思政学科的引导下,学生分析数据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将这些现代化数据转化为推动可持续科技发展的动力。英语与思政结合能助力学生接轨全球科技理念,引导学生甄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技价值观,培养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当学生阅读国外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研究报告时,既能汲取先进理念,又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批判性思考并提出符合国情的科技发展思路。这些多学科协同跨学科教学模式,全方位拓宽学生思维边界,让学生在知识交融中学会综合运用知识,为未来投身科技领域、以正确的价值观驱动科技创新、解决复杂科研难题奠定坚实基础,真正实现教育对科技人才的有力支撑与培育。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储备,而是要时刻关注科技发展动态,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术研讨活动,与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互动,拓宽自己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前沿的教育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在科技浪潮中找准自己的方向。
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独特优势,通过课程融合、实践活动、思维塑造等多种途径,为科技发展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扎实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切实发挥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助力我国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作者系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正高级政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