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
民盟浦东区委委员、浦东金高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我是《上海盟讯》(以下简称盟讯)的作者,也是读者。周末我把手边的盟讯复习了一遍,把分散的文章集中起来学习,它的特点就很明晰了。
首先是盟讯里的冷思考。民盟是知识分子政党,可如何定义知识分子在今天其实有点难。我能想到的知识分子可能是指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们不会轻易兴奋,而是经常会反向提问。比如这几年轰轰烈烈的城中村改造,面对新建的高楼,我们要问原来住在那里的人去了哪里?比如过去把孩子送出国是为了镀金,而现在更多的是为了让孩子免于内卷。而在内卷的那一头,上周我看到一句话:清北过剩了,蓝翔很短缺……这些话题在我们的教育论坛里都有热烈的讨论,在盟讯里也能看到。尤其珍贵的是,这些思考和提问并不是以一种咬牙切齿的态度,而是温和的。盟讯在我想象中就像是一个睿智的长者,会用一种温和的甚至带着点幽默感的语言,把事情描述清楚,而不是直接的下判断。这是一种能力,用缓慢的、递进的提问来进入问题的核心。毕竟,我们有很多的问题不是需要答案,而是要把问题提得清楚一点。当然我觉得这可能更是一种修养。
第二个让我感受很深的不同在于:话语体系。这在三、四版里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也是我们盟员在互相夸人的时候喜欢用的词儿,叫:有“盟味儿”。我理解的这种“盟味”可能就是一种有机的语言体系。它不轻易动用“大词”,而更愿意花功夫用一些日常的概念来解释宏大,这是一种连接。我们当然都认同“不忘初心”,但落到中观、微观的层面究竟该怎么做呢?盟讯作为一份报纸,深谙理论不在于新不新、深不深,关键在于能不能形成沟通性。哪怕是一个浅显的理论,如果它能调动读者的思想,能引发共鸣,那它就有价值。找到能引发共鸣的语言是很难的,不仅需要对静态的结构有把握,还要对未来的发展有判断,才能够讲得足够简单,又足够吸引人。
在今天讲一份报纸,总绕不开一个话题:纸媒往何处去?报纸跟电视、网络帖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觉得可能就是白纸黑字,写一个字算一个字。一份75年的报纸,这么多的文章,留下来,多年以后再看,还能看,是件很值得骄傲的事。就像费孝通先生说的:要做困难但正确的事。这也是我读盟讯的第三个感受,我觉得这是聪明和智慧的区别。这些年开会听讲座、听发言,我发现真正的专家是不绕的,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为选择的方向困难就会改走其他迂回的路,那可能会绕开拦路的石头,但也可能会错过路上的风光。聪明和智慧之间相差的,可能只是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