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盟讯
03:学习与研究
底稿思维 细分传播 融媒转型

  ●李鹏

  中国新闻社上海分社社长、总编辑

  8月12日,《上海盟讯》创刊75周年座谈会暨“长三角之窗”专栏启动仪式在上海民主党派大厦举行。本期节选座谈会上部分嘉宾的发言,以飨读者。

  《上海盟讯》迎来75岁生日,这是一段非凡的历程,一份沉甸甸的收获。祝《上海盟讯》生日快乐,向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兄弟媒体《上海盟讯》致敬!因为中国新闻社也是“年逾古稀”的“70后”。实际上,1949年创刊的《上海盟讯》比1952年成立的中新社还要年长三岁,是“老大哥”。

  中新社的历史与民盟颇有渊源。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国际新闻社,其主要创办人之一就是民盟老领导胡愈之。这段历史并不让人意外,因为民盟盟员多为文化界、教育界的杰出知名人士,曾经在海内外创办了很多报刊,在不同历史阶段作出过巨大贡献。许多今天依旧影响深远的报刊,都曾经有民盟盟员的身影。我们新闻媒体里目前也有不少骨干是民盟盟员。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媒体人,我想谈谈读《上海盟讯》时的几点个人体会。

  一是底稿思维。做新闻传播的人,经常提到两句话。一句是“新闻是易碎品”,是说新闻过了时效,就没了价值。还有一句是“新闻是历史的底稿”——新闻报道不仅在当下传递信息,更是在见证并记录历史,是留给未来的史料。《上海盟讯》70多年来记录民盟工作、讲述民盟故事、交流盟员思想,已经出版的769期报纸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在办报时要遵循新闻传播的基本价值理念,那就是要真实可靠,要严谨准确。

  二是细分传播。作为民盟上海市委机关报,《上海盟讯》是为民盟盟员提供服务的。做媒体最重要的是定位精准,我觉得《上海盟讯》的定位非常清晰,特色鲜明,既有工作动态、盟员风采,也有学术交流和文化随笔,内容非常丰富。这些内容都是盟员关心关注的,是他们想看的。所以这就不奇怪,《上海盟讯》对盟员来说,不仅是平台和阵地,更是家园和纽带。在定位精准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做好细分传播和圈层传播,这是我们应该向《上海盟讯》学习的,也是我们未来应该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

  三是融媒转型。70多年来,媒体传播格局和生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新技术带来新传播方式,推动媒体转型与变革。《上海盟讯》数字报的登台,和盟内其他平台形成融媒体传播矩阵,实现了全媒体采编与分发。报纸、杂志、书籍、影像……这些不仅在上海民盟内部产生巨大号召力,而且也在破圈扩圈,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当然,这意味着我们更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要有使命担当。

  作为统战宣传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新社与上海有特殊渊源,我们的首任社长是上海市的副市长金仲华。他是无党派人士,也是国际问题专家。中新社1950年代就在上海设分支机构。60多年来,我们全方位报道上海这座光荣而辉煌的城市的同时,也报道了非常多的上海民盟的精彩故事。中新社上海分社希望在未来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民盟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讲述盟员故事、展现盟员风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民盟上海市委
Copyright © right 上海盟讯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学习与研究
   第04版:绿洲
   第05版:中缝
底稿思维 细分传播 融媒转型
民盟宣传大有可为
忆往期来 向史而新
冷思考 有盟味 留得住
以《上海盟讯》为师,做好民盟宣传工作
1940年代民盟的声音: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全国代表会议前后的报刊宣传
上海盟讯学习与研究03底稿思维 细分传播 融媒转型 2024-09-12 2 2024年09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