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民盟市委宣传部原部长
从1986年1月起,我在民盟市委工作了32年,其中27年是在宣传部度过的,和《上海盟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今天这个纪念座谈会上,作为《上海盟讯》的老编辑,我将这张创刊75年的报纸,分“忆往昔”“看今朝”“望未来”三个阶段,用“风生水起”“风华正茂”“风景无限”来表述内心的感慨。
《上海盟讯》创刊于1949年7月2日,是新中国民主党派省级组织最早创办的“第一报”。当时主编这张报纸的是后来曾经担任民盟中央副主席的罗涵先。在《上海盟讯》上,我们可以读到徐铸成、赵超构、陆诒、冯英子、张林岚等名家的文章,看贺天健、刘海粟、应野平、王个簃、王辛笛等名人的精品。
《上海盟讯》不仅创刊早,也是各方面公认的民主党派省级组织“第一报”。早在1994年9月28日,来沪参加活动的冯亦代先生曾经当面对我说,改版后的《上海盟讯》更好看了。2010年11月6日,我去北京参加民盟中央会议,一位知名文史工作者告诉我,他家有几个党派的报刊,“看来看去,还是《上海盟讯》最好。”《解放日报》老人周修睦先生在他撰写的文章中说:《上海盟讯》三、四版与国内大家相比并不逊色,“有时还更高雅一点”。
回眸75年的历程,用《上海盟讯》“风生水起”来形容,恰如其分。
虽然我已退休6年多,但在我眼里,今天的《上海盟讯》依然风华正茂。以采编人员为例,《上海盟讯》可谓精兵强将,不论活动报道,还是人物访谈,笔墨流畅,文采飞扬。以编外作者为例,有专家学者,有普通盟员,各抒己见,百花齐放。以稿源分类为例,有参政议政,有文化建设,有历史掌故,有琴棋书画。加上今日新辟的“长三角之窗”,《上海盟讯》的稿源将更加丰富。
既然《上海盟讯》有“风生水起”的过去,又有“风华正茂”的今天,我以为它的未来将会“风景无限”。
当然,要让《上海盟讯》“风景无限”并非唾手可得。在我看来,《上海盟讯》是传播民盟信息的渠道,是传承民盟精神的载体,是留存民盟历史的平台。如何让上海盟员通过这张报纸更好地了解盟务?如何通过报道让上海盟员自觉地传承民盟精神?如何让我们的后人在字里行间如临其境地感受曾经发生过的精彩瞬间?这是《上海盟讯》现任采编人必须直面的问题。为此,民盟市委宣传部的同仁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