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艺术馆副馆长 唐丽青
徐汇艺术馆是一座展示面积不足400平方米的小型美术馆,在藏品、资源运作和机构本身的号召力上都远不及大馆。但美术馆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于能够运作大规模的项目,同等重要的还在于它为观看者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这种价值不是只有最重量级的展品才能带来的,在书写美术史的、承载文化重托的展览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是能砸进观者心里、种下文化的种子、甚至翻出涟漪来的呢?
近年来的几次尝试,不仅在观众中获得了远超预期的巨大反响、得到了专家和媒体的广泛好评,还接连获得文化和旅游部的美术馆奖项,让我们对这条路有了新的认知。
2018年以来,徐汇艺术馆基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策划和推出了三个专题展:“乐者敦和 大音煌盛——敦煌壁画乐舞专题展”,借助场馆周边丰富的音乐资源,在浩如烟海的敦煌壁画遗存中,只选取音乐和舞蹈图像进行专题研究,用三年时间翻阅文献、梳理脉络、分解图像、根据壁画创作音乐和编舞,结合新技术进行不同类型的多媒体制作。“乌金千秋照——徽墨专题展”,单独围绕“徽墨”展开研究,梳理徽墨发展的脉络、制作工艺、制墨与绘画流派和其他相关工艺之间的关系、文人参与制墨所形成的文化网络、墨在中国画中的表现力等内容,来呈现徽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价值,进而探讨回溯历史对于当下的启发,和奔向全球化的路途中传统文化向我们提供的精神动力。“妙像焕彩 化境入微——西藏日喀则地区13-15世纪壁画专题展”,聚焦汉藏绘画艺术密切交流、融合的过程,深入解读壁画的绘制过程、构图、用色、线条及变化,同时融入凉州会盟、汉藏工匠交流、江孜保卫战等历史故事,延伸出丰富的历史图卷,激发深层次文化认同,通过交互展项、“妙像焕彩520众筹计划”的创作参与,打破观众只能被动观看的古代艺术呈现方式,使之充分融入整个展览过程,进一步引发展览内容与当下生活、思想的碰撞、共鸣或启发。
这些展览不仅通过展品、图像、文字及不同形式的多媒体展项来呈现,还推出密集的策展人导览和志愿者导览,针对不同年龄观众群体来策划不同类型的公共教育活动。
在内容上,
做“看得懂、挖得深”的展览
徐汇艺术馆专题展的起点,是首先将自己放在观众的视角,筹备展览的基础研究过程就是从“不知”到“知”、再到“提出问题”“尝试回答和探讨”的过程,无论做什么样的专题都先自我清零,然后逐步展开解读,在呈现专题本身的结构之后,进一步挖掘它背后的原因、与相关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最后再引发讨论和思考。就像面对一棵大树,不仅展现它在地面以上的枝繁叶茂,还要把它的根系是如何交错蔓延的、从哪里汲取营养的,也完整呈现出来。美术馆绝不只是关于艺术的“物”的展示空间,更应该是通过艺术关照“人”所延伸开来的一系列思考和价值呈现。展览中的导览册、二维码、视频、策展人和志愿者现场导览,不但解读展品,更是引导观众如何看展览、如何理解各种文化关系和对于当下的启发。
在形式上,
做“多感官、多体验”的展览
在敦煌壁画乐舞专题展筹划之初,首先邀请了上海音乐学院为整个展览进行音乐策划。尽管是以视觉为主的美术展览,但我们还是把听觉放在了最前面。在图像解读上力求严谨扎实,但在音乐和多媒体部分必须充分释放观众的想象力,给予足够震撼的体验。这种想象力的爆发是以静态图像为基础的,但它同时会成倍地强化人们对图像的感受和记忆。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们挑选出一组唐代经变乐舞壁画,运用CG技术复原人物形象,由真人动作捕捉技术提取专业舞蹈演员的动作,最后通过在展厅里搭建洞窟空间,使用全息投影完成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从壁画中来,再回到壁画中去。
徽墨专题展则因为话题本身的气质和以中国画为审美基调的展览氛围,在多媒体创作上选择了相对古朴典雅的方式,根据明代《墨法集要》所记载的制墨工艺,邀请国画家绘制水墨风格的场景原图,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团队创作水墨动画,用墨的艺术表现方式,让古代文献和传统工艺“动”起来。面对40余个人物动作难以流畅的问题,为节约成本,我们按原文记载撰写脚本、安排角色,由徐汇艺术馆的职工们表演每个工匠的动作,所有道具全部利用建筑垃圾里捡来的材料和打印纸张黏贴在泡沫上DIY而成。当这段花絮出现在展览现场的片尾时,观众都以掌声回应这样的用心和付出。
在公共教育上,
做“有层次、有厚度”的展览
一个展览的公共教育不仅是对观众的,往往在创作过程中就已开始。在西藏日喀则壁画展筹备时,我们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深度合作,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展示为核心,从数据设计、交互体验、媒体传播等角度,推出“藏地文化数字创作营”,招募专业院校师生,8个月间开展了7场专题讲座、11场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讨论会,基于“参与式美术馆”理念进行创作,最终产生了6个成果项目在展览中展出。现场多重感官体验由观众的参与行为触发,展品呈现效果由观众的具体操作组合而成,展品背后的哲理性思考也在观众的探索和讨论中生发。
同时为帮助观众深入感受壁画的色彩和细节,我们把无法展出的一铺壁画绘成线描稿,放大、分割成520块局部,并称之为“妙像焕彩520众筹计划”,邀请观众在不知整体原貌的情况下根据文字说明上色,最终拼合成一件展品。缺失的壁画在众人的创意和跨越时空的协作下逐渐完整,又逐渐变幻拼出不同形象。参与者收获了个性化的体验和记忆,同时也主动关注他人的创意,这个过程塑造了参与者彼此间的关系,使观众与场馆建立了有效而持续的互动,也与展陈内容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意义连接。
专题展的公共教育策划是与展览策划同步进行的。我们希望把公共教育贯穿在整个观展过程中,所以展览策划时就为后续的公共教育留出了很多“线头”,在有限的展厅里无法展开的话题,都可以在公共教育中以其他形式去呈现。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不只是“教会”观众些什么,而是“播种”和“灌溉”,需要种植和浇灌的绝不只是知识,更是对文化和审美的感知力。
在感受上,
做“有惊喜、有感动”的展览
这个部分是由展陈设计和策展人导览带来的。不足4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要在视觉系统、空间区隔、动线衔接方面做平衡和取舍,因为太多不得已而产生了一些巧思,比如敦煌乐舞专题展的“时空隧道”,是搭建完“洞窟”后剩下的一段狭长空间,我们设计了一排时光轴,既引导观众迅速通过,也表达了敦煌壁画发展的重要节点。再比如徽墨专题展中设计了隐藏的“彩蛋”,在天花板上悬挂了明代二十八星宿集锦墨的图形,用来与展墙上的古代地图呼应“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延伸话题。星宿图形用反光材料制作,观众在导览时被允许开闪光灯拍摄,就会看到星宿“亮起来”的样子。
展品和展墙,只够说明内容的部分。策展人通过导览把这个专题曾经打动自己的那些细节、感触甚至做展过程中的困境和疑惑都分享给观众。从展览开幕的这天起,策展人就转换为展览的传播者、公共教育的实施者,引导大家如何认知美术馆,如何与展品相处、与身边的其他观众相处。每个展览有一百多场策展人导览,每一场都带着十足的真诚和饱满的热情,大多数观众都是因为被导览打动,才在社交媒体上长文推荐,甚至反复前来。观众带着原本对这个话题的认知来到现场,在展览的视觉、听觉、内容、关联、思考甚至观看乐趣上都是不断被拓展、持续有惊喜的,甚至在认知上受到启发、在价值上产生共鸣。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观众在其他相关主题的展览和活动中反复提到在徐汇艺术馆的观展体验——有什么能量可以让观众愿意挤在一座小型美术馆里持续三个小时、在展览结束后还念念不忘?不是密集的知识,也不是炫酷的形式,而是做这件事背后的倾情投入、认真用心和不懈努力,是“非人磨墨墨磨人”和“寂光内涵,神采坚持”背后深深的认同和共振。
“做”本身就足够动人。
(作者系民盟徐汇区委员会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