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冯济群
在探访息烽集中营旧址的路上淅淅沥沥下起了雨,秋天本是多雨的季节,贵州又有“地无三寸平,天无三日晴”之说,故下雨不奇怪,然心里却是莫名的凝重。
息烽集中营位于息烽县城南六公里处,距贵阳66公里,从贵阳市区开车去息烽集中营旧址约一个时辰。
甲辰秋杪,我们一行人乘坐旅游车来到旧址。下车后老远就能看到息烽集中营的大门,拱形大门上方的招牌写的可不是什么监狱,而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俨然一个行政办事机构。
事实上,息烽集中营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在西南地区设立的规模最大、管理最严、级别最高的秘密监狱。1938至1946年间,这里曾先后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1200多人,其中有: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中共川康特委军委委员车耀先、深入军统内部从事情报工作的共产党员张露萍、爱国著名将领杨虎城、《红岩》小说中“疯老头”华子良原型韩子栋、共和国年龄最小的革命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牺牲时不满9岁)、仗义执言的著名学者马寅初……
进得门去,见路边停放着美制吉普车、摩托车。再往前,左侧是篮球场,一副篮球架据说还是80多年前的旧物。它右侧是一方水池,池内杂草丛生,有高高低低的石头伸出水面。导游说,特务原本想在这里挖个游泳池,打篮球后来游泳,奈下边石头太硬,没法往深处挖,于是就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监狱在篮球场后边,外面砌有围墙,围墙上支起高高的铁丝网,上下设多道岗哨。监狱外观一如当地民居,里面则被分割成一间间牢房。从走道往里看,借助于牢房通风口的一点点光线,始能看清牢房内铺在地上作床用的草垫。出门继续前行,见囚禁杨虎城将军的牢房更为阴暗、潮湿,里面除了一张床外似别无它物。我试图在自然光下拍张照片,拍了三张均漆黑一团。怅然间耳旁若听得杨将军正吟诵他24岁那年创作的一首七言诗:“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这声音很远,又似乎很近,穿透时空。面对民族大义,1936年12月12日他和张学良将军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这一壮举足以让他和张学良将军名垂青史。
行走在监狱外的走廊里,发现这里的牢房并非一般高,最矮的牢房仅一米四,不准躺,不准蹲,只准头顶天化板佝偻着身子站着,这是军统特务对“犯人”的体罚。在敌人面前装疯卖傻的韩子栋就曾被关押在这里。与之一墙之隔,关押的是马寅初。
集中营最恐怖的地方叫“猫洞”,这个天然溶洞是军统对革命志士残酷刑讯、秘密杀害之处。据说,“猫洞”有上下两层,上层为刑讯室,下层为水牢。杀人后就地掩埋。解放后,这个用黏土封死的山洞被重新打开,里面挖出累累白骨,有的骨架上还套着脚镣和手铐。
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狱中成立了由罗世文为支部书记,车耀先和韩子栋为支部委员的秘密党支部,他们利用放风和劳动的机会,团结狱友,同敌人展开顽强而艰苦的斗争:他们要求改善伙食;他们要求早上六点到下午七点打开牢门;他们利用敌人“狱政改革”的机会,在《复活月刊》《养正周报》上发表文章和诗歌,揭露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罪恶行径,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息烽集中营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集中营历史沿革和革命烈士英勇事迹的“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已建成并对外开放,表现革命者不屈不挠和视死如归光辉形象的两座雕塑巍然耸立在天地之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集中营内有一丛石榴树,它不是土生土长,其树苗由许晓轩烈士在重庆白公馆监狱种植的石榴树繁衍而来。我看到石榴树旁竖立的一块木板上写着一首诗,诗的题目是《七月里的榴花》,下面没有具名,经查询,始知作者叫“晓露”,“晓露”是张露萍的笔名,诗发表在监狱里的《复活月刊》上。我肃然起敬。雨中,我轻声朗读这首《七月里的榴花》:
七月里山城的榴花,依然灿烂地红满枝头。
它象战士的鲜血,又似少女的朱唇。
令我们陶醉,又让我们兴奋!
石榴花开的季节,先烈们曾洒出他们满腔的鲜血。
无数丰富的血啊,它冲尽了民族百年来的耻辱和仇羞!
我们在血海中新生,我们在血海中迈进,今天,
胜利正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要去准备着更大的流血,去争取前途的光明。
张露萍又名余家英、余硕卿、余慧琳、黎琳,四川崇庆人。1938年奔赴延安,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受中国共产党派遣到重庆进入国民党军统电台,她是潜伏在戴笠身边的红色特工,在中共南方局军事组领导下为党获取大量情报。1945年7月14日就义于贵州息烽快活岭,年仅24岁。《七月里的榴花》也许是这位伟大女性留在世上最后的吟唱和呐喊。可以告慰于烈士的是,她所期盼的“胜利”已如期而至,新中国已走过75年的光辉历程,相信新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系民盟上海市文化传媒委员会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