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琍,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开放服务部部长,黄浦区科协第三届委员会常委,曾荣获2021年度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
戴晓琍的团队承担了世博馆对公众服务的所有内容,从基础参观导览讲解,到展览配套活动策划与实施,主题类社教项目(WE 系列)策划与执行,市民夜校课程和各类基地建设品牌活动等,堪称世博馆社会教育活动的中枢。
在刚过去的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世博会博物馆(以下简称“世博馆”)以“春日市集”的户外生活方式体验结合室内各公共服务空间的文化活动组合拳的形式,组织了广场市集、户外生活方式体验、传统文化演出、互动参与、特色摄影及咖啡文化课程等20余场线下活动,并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展了基于临时展览的直播导赏,开启“打造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文化综合体”的尝试,以期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元的城市生活美学体验。
世博馆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有形遗产,始于城市——得益于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精彩、难忘”,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际展览局合议在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原址,共建全球首座世博会主题博物馆,作为国展局唯一官方博物馆和官方文献研究中心。双方于2010年11月23日签署备忘录。世博馆2013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连续被列为2014年及2015年上海市重大工程,2017年5月1日建成开放。
开放至今的7年间,世博馆立足“城市”主题,常设展览中向线上线下的博物馆参观者介绍了在世博会近200年发展历史中有重要影响的城市及其举办的世博会;留存并展示了上海世博会申办筹办运营的珍贵史料;介绍了上海世博会后自2012年到2020年4届世博会的相关信息;临时展览中,世博馆则关注“世界城市”——来自俄罗斯的稚拙艺术城市画作展、有温度的城市设计展、与“世界上的另一个你”的《见面》展、 同样起源于世博会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馆藏珍品展、凝聚了东西方城市文化与商贸交流互通的广珐琅展,以及即将在8月推出的潘玉良的上海-巴黎的双城故事展……
同样在这7年间,世博馆秉承国际展览局官方博物馆的身份,赴海外参加了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2017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世博会和2020年阿联酋迪拜世博会,在展示和普及世博会历史的同时,搭建了上海城市形象宣推的平台,向国际社会界全面展示“世博之城”上海的城市建设新理念、新成就;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7年来,世博馆的公共文化活动也紧扣“城市”的命题:每年的“WE馆校共建”项目,先后以“从上海到迪拜的世博会”“ 城市建筑可阅读”“一江一河”“山水相连、文明互鉴——世博会举办城市中的桥”等主题,建立学生与上海、与世界城市的链接;“WE 青年”摄影主题系列课程,带领摄影爱好者在世博园区原址开展行摄活动,体察城市更新的细节; “WE Cafe 在上海品世界”咖啡文化系列课程,深耕“全球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咖啡香气,与咖啡爱好者用味蕾考察全球咖啡地图、体验咖啡制作技艺;近期,“WE TALK 电影文化月”以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一全城盛事切入,与电影之城同频共振,通过讲座等形式为电影爱好者提供更多电影文化体验和欢聚;“WE Kids”青少年教育项目,带领青少年穿梭于世博会的举办城市,感受伴随城市发展的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并利用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向偏远地区的中小学课堂,输送科普和艺术的在线课程,期盼能为他们打开一扇看城市、看世界的窗。
缘起城市发展,得益于城市发展,最终服务于城市发展——秉承初心、一如既往,世博馆希望通过“收藏世界的美好时光”,让广大参观者和市民能“在上海、看世界”,体验和品味上海这座魅力魔都的独特城市生活之美。
(作者系民盟上海市仪电系统总支部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