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盟讯
03:学习与研究
“我有讲不完的故事”
——著名记者李葵南专访

  ● 殷志敏

  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知名媒体中的“无冕之王”、专业舞蹈演员、上过抗美援越战场……她就是被老盟员们亲切称为“南姐”的民盟市委原常委李葵南。“我有讲不完的故事。”她说。

  书香世家,深受文艺熏陶

  李葵南出生于1944年,“当时家人为躲避战火,离开上海,在安徽暂住,我就出生在那里。出生时,姑父看到院子里有金灿灿的向日葵在怒放,于是给我起名为李葵南。”

  “父亲和姑父对我的一生影响最深。”李葵南父亲李小峰是北新书局创始人、出版家、民间文学家,姑父赵景深是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教育家。“小时候,我们家和姑妈家住在一起,两家有几万册藏书,父亲和姑父都手不释卷,耳濡目染下,我们这些孩子也都爱读书。”

  据李葵南回忆,父亲虽然平时看上去很严肃、不苟言笑,但在家里只要有空闲时间,他非常乐意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父亲给我们买了好多小人书,《三国演义》《七侠五义》《西游记》等等,一有空就把我们抱在腿上讲故事。他很会表演,还经常扮演书里的角色,比如孙悟空。”

  “我的姑父不但在戏曲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自己也唱昆曲。我小时候还看过他们的演出。记得有一次是在复旦大学礼堂,演出全本《长生殿》,姑父姑妈演唐明皇和杨贵妃,我的大姐二姐演丫鬟。”

  在父辈们的影响下,李葵南从小喜欢文艺,在少年宫里学习舞蹈,中学考入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也被选入中学生艺术团舞蹈队。1961年,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到上海挑选演员,“当时我正领着同学们在学校大草坪练团体操呢,他们看中我,经过几轮考试,把我招进去了。”

  于是,16岁的李葵南成为了一名专业舞蹈演员。她刻苦练功,所领舞的《丰收歌》获得了第三届全军文艺汇演舞蹈一等奖。

  勇赴战场,经历生死考验

  在李葵南家门口,有块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光荣之家”的铜牌,这是她一生的荣耀,而在抗美援越战场上的那一年经历尤其令她难忘。

  1966年,李葵南与12位战友组成的文艺小分队奉命奔赴抗美援越战场。他们的任务是跟随高炮部队随时宣传鼓动,经常翻山越岭到部队演出、救护伤员、为战士们洗衣服等。

  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他们来说是首要的挑战。“我们经常冒着五十度的高温爬到山上的阵地,汗水浸透了衣服,留下厚厚的白碱。”晚上,他们就睡在自己搭建的简易帐篷里,深受各种各样毒虫的侵扰,“被一种几乎看不见的‘小咬’咬过奇痒难忍,血泡几周不退。经常会遇见毒蛇,如竹叶青、眼镜蛇、银环蛇等等,长有近2米,还有细如铁丝的,它们会出现在树上、田埂上,甚至爬进我们的帐篷。”

  除了自然环境恶劣,还有战争的残酷。“轰炸机在空中盘旋,经常能听见炸弹和炮击的声音。有一次去山下为战士们洗衣服,走到半途就听到飞机的轰鸣声,吓得蹲下来躲避,幸亏是美国的侦察机,离得很近,连坐在机舱里的飞行员都清楚可辨……”

  李葵南说,与牺牲的战友们相比,很幸运。她清楚地记得有一位年轻的战友就牺牲在眼前。“他是文书,在我们刚去越南时,他被挑选去了临时组建的战士宣传队,后因战争需要,他又归队了。不久就听说他被美机扔的炸弹所掀起的气浪抬到半空又狠狠地落地,表面上看没有伤,其实里面全摔烂了……”

  问及父母是否舍得她去战场,她笑着说:“当时的任务是保密的,你没看我们的着装都跟越南战士们是一样。所以,父母当时因收不到我的信件而有些担心,却不知我已经远赴越南。”而最令她遗憾和心痛的是,当她1972年复员回到上海时,父亲已经去世,“没有见到最后一面。”

  钻研业务,记录社会脉搏

  1978年,李葵南调到上海戏剧家协会工作,1979年《上海戏剧》一复刊,她就当了编辑,1981年考入《新民晚报》任文艺部记者,负责舞蹈和戏剧方面的报道。

  从舞蹈演员到编辑再到记者,对李葵南来说又是一个全新挑战。尤其是在做文艺记者的那些年,由于开始对记者的工作并不熟悉,所以她几乎放弃所有假期,全身心地投入采写工作,经常是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当时文艺部记者少,而上海的文化活动又空前繁荣,组织了诸如莎士比亚戏剧节、奥尼尔戏剧节等诸多大型文化活动,而且每次活动总要延续十多天,有时一天演出两台戏。”李葵南为了全面展示这些文化活动,经常下午和晚上看演出,上午又忙不迭地参加研讨会,从而撰写了大量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文艺评论和新闻。

  让她颇感自豪的是,她写的文艺报道受到了当时的社长赵超构和副总编张林岚的重视和夸奖。她说:“好比吃了蜜糖那般的甜蜜!他们都是盟员,1985年,我也加入了民盟。”

  凭着多年的勤奋努力和良好的艺术素养,李葵南陆续写出了一批有很大社会影响的报道和有见地的评论文章,多次获得上海新闻一等奖、二等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00-2002年度妇女权益保障先进工作者等。曾有学者评价她为“上海文化界几乎人所共知的著名记者”,“上海戏剧的新时期,某种意义上与李葵南的名字是分不开的。”

  1998年,李葵南调到《新民晚报》群工部任副主任。“群工部的信访量非常大,天天看群众来信、接群众电话,这对我做好人大代表工作有很大帮助。”

  履职尽责,倾听百姓呼声

  李葵南是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五年来,她用心倾听老百姓的呼声,先后提交了20多件建议和议案,内容涉及制定或修改婚姻法、政府采购法、精神损害赔偿法、食品卫生法、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等诸多专业领域,为代表工作倾注了大量的热情和心血。

  “要做值得选民们信赖的人。”李葵南认真对待每个来电、来信和来访,在她反映的问题中,大多涉及到最基层人民群众的利益。她为素昧平生的残疾人的待遇问题奔走呼号,公开声援打假医生并点名批评相关医院,“可能我这样做会得罪一些人,但是没什么好怕的,我又不图什么名利。”

  她领衔提出的“关于制定政府采购法”“关于修改婚姻法”“关于制定证据法”等议案均被全国人大常委会采纳,其中“政府采购法”议案的提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1年,她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采访,同年底,她应邀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参加了包括政府采购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多部法律草案的审议。

  2008年,64岁的李葵南从记者岗位上退休,同时卸去全国人大代表职务。出于责任感和“爱打抱不平”的性格,她仍然利用各种平台为老百姓们发声,如出席座谈会、做客访谈间、撰写和发表述评性文章等,所涉内容涵盖事业单位养老金发放、牙防所拆迁、苏州河沿岸垃圾码头治理等多项公共议题。其中,部分问题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应。

  作为第十一、十二届民盟市委常委,李葵南从不懈怠,认真参政履职、积极建言献策,在许多活动上都能看到她的身影,被老盟员们亲切称为“南姐”。退休后的她继续热心参加各类盟务工作。2019年,她在民盟市委以《关注民生,倾情百姓》为题做专题讲座,分享自己多年来的履职经验,勉励盟员们要多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百态,通过撰写社情民意信息,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大家受益匪浅。就在去年,年近耄耋的她还参加了上海民盟的“书香盟韵”活动。

  “人活着不就是为了与民同甘苦实现自身价值吗?只要还有能力,就要尽一份力。”她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民盟上海市委
Copyright © right 上海盟讯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学习与研究
   第04版:绿洲
   第05版:中逢
从《毛泽东年谱》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的统战工作
先贤墙前,民盟历史在此刻回响
“我有讲不完的故事”
上海盟讯学习与研究03“我有讲不完的故事” 2024-06-12 2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