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名誉院长 蔡金萍
在我们儿童戏剧工作者看来,戏剧在孩子的成长中是不可替代的,它强调综合性素质和团队性协作,能够虚拟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人在其中可以肆意创造和发挥。在这个过程中,基于戏剧的特点,孩子们既要观察思考、注意力集中,也要发散思维、想象创造,所以我们看到的沉浸在戏剧中的孩子们总是很有活力的。
戏剧是通向孩子内心世界的一座桥梁,通过孩子在戏剧活动中的表现,我们能够更真实地贴近孩子的想法;而孩子的情感也可以通过戏剧这一载体得到良好的引导和释放。不仅是成人与孩子之间,我们会发现孩子与孩子之间通过戏剧,也更加容易进行沟通和交往,而孩子的诉求表达、解决问题等能力也能从中得到很好的锻炼。在戏剧中,孩子们接触到的是真善美的世界,是我们想留给孩子们的纯净和美好,使孩子拥有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而戏剧的规则性(如角色的分配、上场的先后顺序等)、结构性(故事情节、时间地点人物等等)、建构性(创作过程、互动过程等),则在品格、行为的塑造上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由于工作关系,我了解到上海市教委也在“戏剧走进校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全市、地区或者学校内部的戏剧节,鼓励艺术院团的优秀剧目到学校演出等等。市教委与我们剧院曾合作举办“戏剧教育工作坊”,专门为中小学、少年宫的老师做基础性的戏剧教育培训。这对于戏剧的普及和校园戏剧来说,应该是很大的进步。因为举办这个工作坊的初衷,就是来源于学校在进行戏剧活动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希望能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帮助。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运用所学的戏剧知识为校园戏剧增光添彩。比如“龙华魂”中小学生课本剧汇演中的不少优秀剧目,其指导老师就参加过我们的戏剧教育工作坊。
但是校园戏剧不应该仅局限于戏剧排演,或者说单纯的排戏。校园戏剧的目的应该与专业戏剧院校排戏的目的区分开来,它应该更倾向于教育戏剧的概念。如今,教育戏剧被越来越多地提到、加以区分和重视,这本身就是戏剧和校园之间正在靠近的证明之一。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什么是教育戏剧:工作坊第一期的时候,有一位物理老师,她说在教授自由落体相关概念的时候,觉得常规性的讲解可能会枯燥晦涩,于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导自演了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结果那节课效果出奇的好。由此,她受到启发,所以主动要求参加了这个工作坊。可见,校园戏剧也可以跳出单一的框架,以孩子素质的提高为目的,通过戏剧的手段和样式,将戏剧作为一种工具来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并从中获得一些技巧,比如沟通、换位思考、解决问题、合作等等。这些技巧,会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受益,他们会获得更多的信心,更有勇气解决问题,更有责任领导他人,更有习惯创造事物。
在校园戏剧和校园逐渐靠近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问题,比如:
一、目的性的偏差——为“节”而戏剧
各种艺术节、戏剧节成为学校正常教学的额外负担或者硬性任务,排戏只为了参赛、拿奖。这时,戏剧原本的魅力和效用都纷纷失色,反而成了大家的包袱。
二、无用的重复性劳动
基于上述的目的性偏差,戏剧成了“比完赛就扔、要比赛了再捡起来”的情况。年复一年,年年见面,却年年没什么长进,反倒有相看两厌的趋势。而学生们对戏剧真正的好奇和爱好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和实现。
三、缺乏戏剧基础知识,老师们在排戏的实践过程中产生许多偏差,形式往往大于内容。
校园戏剧离校园有多远,在于我们对戏剧的了解和认识有多深,在于我们对教育的尊重和谨慎有多深。现在社会上各种艺术培训、戏剧培训的课程越来越多,报名火热,说明社会观念、家长的认识也在一点点改变。如果戏剧艺术的教育能够纳入正式的幼儿园、中小学课程,能够让每一位学生每周都能够接受艺术的欣赏和熏陶,让自己喜爱的故事、文章有机会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那么校园戏剧就在每个学生和老师的身边。
(作者系民盟中国福利会委员会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