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盟讯
03:学习与研究
促进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

  ● 肖本华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科技创新、产业进步和金融发展有机结合,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1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202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对此予以强调。近年来,我国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三大堵点。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当前,我国科研投入以补账式投入为主,研发强度整体相对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仅为2.64%,较西方科技强国3%—4.5%的研发强度还存在较大差距。科研费用支出中基础科学研究占比仅为6.65%,与发达国家普遍15%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二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脱节。一方面,目前我国国家级和地区级的重要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主要设立在科研单位和国有企业,此类单位内部对于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归属权、使用权等都缺乏清晰的界定,部分科技创新成果难以有效产业化;另一方面,我国底层技术领域对外依赖度较高,产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反哺作用尚未发挥。

  三是金融体系对科技、产业的服务能力不足。我国资本市场吸纳长期资金的能力不足,影响了科技创新的长期资金来源。企业创新形成的产权证券化程度不高,金融对建立科技创新的资本激励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的作用发挥还不够。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很好解决“看见”“看懂”和“信得过”问题。

  科技、产业、金融是三个有所关联但相对独立的领域。这三个领域有不同的理念和追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评价标准和行为模式。在科技领域,人们基于好奇心探索未知世界,自由和严谨并重,主要驱动力是好奇心和自我价值实现;在产业领域,人们更多着眼于利润最大化,重点是发现市场中未满足的需求,通过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追求利润;在金融领域,人们着眼于实现资源再配置,优化社会基于当前认识和价值判断下的资源配置。三者之间往往存在“看不见”、“看不懂”和“信不过”对方的现象,因此很多优秀成果和服务方式相对其他领域来说相当于“黑箱”,导致三者之间无法实现良性互动。这种“黑箱”的存在,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主观上,三者之间缺乏“看见”“看懂”和“信任”对方的内在动力。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存在重学术、轻转化倾向,科技成果多为实验室阶段成果,一般只做到样机或初级产品阶段,大多不能即时转化。而企业对科技成果“接不住、用不了”,因此也缺乏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积极性。

  客观上,三者之间缺乏“看见”“看懂”和“信任”对方的有效链接渠道和能力。在科技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中,从基础研究走向最终的产业化,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还存在较大的风险。在这过程中,产业如何“看懂”科技以及金融如何“看懂”科技成果未来实现产业化的潜在市场价值,就变得十分关键。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分属不同的政府管理体系,对接的渠道不通畅;金融服务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与直接融资主要侧重“向前看”不同,间接融资主要侧重“向后看”,即主要关注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缺乏对科技成果产业化潜在市场价值的判断能力,自然就无法与科技企业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

  如何推动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

  一要构建稳定、多元、长期的科研投入体系,强化基础科技创新。

  在科研投入的资金来源和结构上,要形成企业资金、政府资金与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各有侧重的投入体系,积极打造政府资金以基础研究为主、应用研究为辅,企业资金以实验发展及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研究为辅,其他多元社会资金均衡投入为特征的科研投入资金结构。

  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体系,优化科研投入的行业结构,鼓励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汽车、医药、设备制造等行业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改变目前我国科研投入中制造业占绝对主导的结构,加速弥补非制造业尤其是科学研究发展服务、计算机系统设计及其他专业科技技术服务业研发不足的短板。

  二要系统性解决“看见”“看懂”和“信得过”的问题。

  针对阻碍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的“看不见”“看不懂”和“信不过”等问题,应从科技端、产业端、金融端同时发力,解决其内在驱动力不足、缺乏有效链接渠道和能力不足等问题。

  在解决内在驱动力方面应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是加快推进分类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构建新的激励机制,营造更加宽松的学术环境,既要让一部分科研人员坐得住“冷板凳”,做更前沿、更具挑战性的基础研究;又要鼓励一部分科研人员从事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情况和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二是要进一步推动金融回归本源,提高金融机构主动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的要求,各类金融机构应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的主动性。

  在解决有效链接渠道方面也应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和产融对接平台的建设。在这两个平台建设中,以成果库、需求库、服务库为基础,建立以信息匹配为核心的组织方式和围绕技术转化为核心的垂直服务模式,把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技术能力、企业的市场需求、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对接起来,解决三者之间的“看见”和“看懂”问题。二是要推进新型科技创新主体的建设。近年来的国内外实践表明,新型研发机构、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孵化器是有效链接科技端、产业端和金融端的重要方式。

  在解决能力不足方面则主要是大力培养战略科学家和产业投资专业人才。一是要大力培养和使用战略科学家。战略科学家既是科学家,更是战略家,是科技人才中的“帅才”,是引领科技前瞻布局、带动重大领域创新的“关键少数”,是中国科技实力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核心力量。在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项目中,战略科学家在解决“看懂”“信得过”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要大力培养和使用产业投资专业人才,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都需要一定数量的产业投资专业人才。如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通过定增投资京东方、联手战投引入长鑫、专项基金投资蔚来等,在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上创造了“合肥模式”,其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打造“政府投行队伍”。

  (作者系民盟市委金融专委会副主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立信研究院副院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民盟上海市委
Copyright © right 上海盟讯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学习与研究
   第04版:绿洲
   第05版:中缝
从南京西路到陕西北路
促进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
终身学习:构建大学与社区互利共赢的合作纽带
小中见大,践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上海盟讯学习与研究03促进科技、产业、金融实现良性循环 2024-05-12 2 2024年05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