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们在现场认真聆听,并结合自身工作和关注的领域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讨论。
陈群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主委
李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客观全面、重点突出、让人信服,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分析形势精准深刻,部署工作科学明晰、措施坚决,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克难攻坚推动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是一份务实创新、催人奋进的好报告。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变、攻坚克难,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成绩来之不易,令人倍感振奋。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立足新方位,描绘新蓝图。政府工作报告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部署了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为新的一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民盟参政履职提供了重要遵循。上海民盟将进一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共中央确定的战略部署上来,把中心大局所需与上海民盟所长有效结合起来,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专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资政建言,以高水平履职助推高质量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姚卓匀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以现代化人力资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天的就业工作,更需要关注的是结构性矛盾,也就是解决“有人没活干”和“有活没人干”的问题,着力破解供求错位难题。这需要更加精准、科学地研判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提升职业发展变化监测的水平,结合岗位需求,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特别是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求职者素质,提高供需适配性,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顾祥林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后有三点体会特别深刻:其一是新质生产力迅速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其二是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逐步提升;其三是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以开放促发展的信心坚定不移。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在如下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一是优化创新生态,既鼓励成功,又宽容失败;二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科技发展调整高校的学科设置、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优化人才评价体系。
朱丽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会计科科长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我认为还是要发挥大型央企、国企的龙头作用,强化“公转铁”“公转水”,优化运输结构。一是希望国家加强对铁路货运网络工程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和审批支持;二是长江经济带沿线地方政府加快长江干线港口铁路专用线建设,有效促进铁水联运无缝衔接;三是加强物流数据开放互联,有效促进铁路运输企业与其他运输企业的融合发展。
龙婉丽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静安区副区长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我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普惠方式支持养老事业,主要解决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比如护理、助餐、家居适老化改造等;而养老产业多由社会资本参与,涉及老年消费、文娱旅游、智能科技等,这其中应更加注重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协同发展,规划布局中考虑多层次的新养老需求。报告还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我认为最核心的是尽快完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制度建设,从法律法规层面保驾护航,提升测量与甄别的有效性,研究公办中小学校如何贯通培养,在打造一流课程、教材、实践项目和师资团队方面加强顶层设计。
吴蓓丽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政府工作报告总结过去一年我国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民生福祉、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详尽务实、令人振奋。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将进一步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和研发,加快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推动科技支出向基础研究倾斜,相信这些举措将有效推进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一名工作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我将持续关注党和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结合本职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履职尽责。
曹阿民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
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全面、朴实高效。2024年发展历程很不平凡,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顺利完成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一年来“稳”巩固、“进”有力,坚定了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报告中教育、科技、民生和绿色发展等亮点纷呈,2025年发展思路和各项举措组合有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计划全面实在,现场印象深刻。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接下来将继续深入学习领悟政府工作报告精神,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和工作实际,加倍努力更好助力民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丁光宏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上海中华职教社副主任
政府工作报告务实、实在,在布置今年的重点工作时,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为一个章节,并上升到第三位,凸显政府对科教兴国的重视。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也为我们以教育为主界别的民盟盟员参政履职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朱同玉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
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发展历程不平凡的2024,展望了值得期待的2025。2024“稳”的态势不断延续,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前列;“进”的步伐坚实有力,产业升级有新进展,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陆续推出。政府工作报告也清晰地看到了目前的问题,把问题谈得深、谈得透、看得准,准确回应了社会的关切,比如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报告牢牢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
丁洪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的着重强调,切中了当下科技发展的关键。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 “深水区”,基础研究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是突破 “卡脖子” 技术的尖兵,更是开拓新质赛道的先锋。去年起,李政道研究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着力构建专职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队伍。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大力度,以全球视野打造顶尖人才汇聚的 “蓄水池”,围绕有组织科研模式,凝聚人才力量攻克重大科学问题,让源源不断的原创成果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徐雪红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
政府工作报告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要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作为长期从事流域保护治理和管理工作的环境资源界政协委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下一步,我将进一步学习领会报告精神,认真履行政协委员职责,持续聚焦黄河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问题,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共同把黄河建设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施华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兼航天产品部主任
政府工作报告求真务实,将2024年的成绩精准总结为“稳”态延续、“进”步有力 ,在复杂严峻形势下,能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实在不易。报告用大量篇幅谋划2025年工作,明确目标、布置任务,催人奋进。十个方面重点工作中,提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作为航天装备研究开发从业者,我深受鼓舞,对航天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满怀信心,迫不及待想投身工作,为航天事业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助力我国航天产业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