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边是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正迅速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一边是当前毕业生就业激烈的现状,如何能同时缓解这两个问题?今年两会,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科技合作处处长、民盟上海大学委员会主委焦正和其他委员一起,提出了关于上海市高校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力求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养老产业需求双赢。
响应深度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产业需求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正迅速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预计到2035年,60岁以上老人占户籍人口比例将突破40%。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仅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挑战,也对养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然而,目前养老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特别是在养老护理、老年医学、心理健康、康复工程和智能养老技术等领域,人才供应与市场需求存在显著缺口。
与此同时,上海毕业生正面临就业竞争激烈的问题。据统计,2024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虽然上海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老年学、护理学等相关专业,但数量较少,招生规模有限,且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缺乏实践环节。企业与高校之间缺乏有效联动机制,难以形成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结合当前形势,高校应适时调整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响应深度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产业需求。”在焦正看来,高校与养老产业的协同发展不仅是解决养老产业人才短缺的关键,也将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养老产业需求双赢
如何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养老产业需求的双赢?焦正建议调整部分市属高校的专业布局,强化养老相关学科建设;推动传统学科与养老需求相结合,如心理学与老年心理、信息技术与智慧养老的交叉学科;优化课程内容与实践环节,将养老产业的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融入教学内容。他表示:“高校可以与养老机构合作设立校外实训基地,要求学生在养老机构进行长期实习,提升实践能力。”
同时,可以鼓励高校与养老企业共建专业实验室、研究中心,围绕智慧养老设备研发、老年疾病管理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鼓励定向培养模式,设立“订单班”或“定向班”,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
此外,提高养老行业的薪资水平,完善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增强职业吸引力。推行职业资格认定体系,设立技能认证补贴,鼓励青年人进入养老服务领域。针对选择养老相关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补贴或学费减免。建立创业扶持基金,支持大学生创办智慧养老、康复服务等新型企业。通过媒体和社区活动,提高社会对养老行业的认知与认可度,营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
鼓励科技赋能智慧养老发展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化,智慧养老将成为未来养老服务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也将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
“希望大学生们能顺应这个时代的变革,养老产业也同样包含了大量高科技技术。”焦正提到,AI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更为老年人创造了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智能穿戴设备能够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心率、血压、体温等生理指标,并在数据异常时及时报警,为老年人提供及时的健康预警。同时,AI驱动的养老机器人,能够协助老年人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任务,极大地减轻了老年人的生活负担。
对此,焦正鼓励高校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探索智慧养老解决方案。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养老科技的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以上海市为试点,推进智慧养老社区和智能化养老院建设,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实训和就业机会。推广基于科技的居家养老模式,推动高校研发创新产品。
焦正建议,政府部门加强顶层设计,通过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推进产学研合作、完善政策支持和推动科技赋能,为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不仅将促进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将为上海市构建更具韧性的社会生态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希望通过上海高校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也通过每一位年轻人的努力,为老人送去更多的温暖和关怀。”焦正说。
(顾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