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用好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医保发展关乎民生民心。《上海市医疗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回应医保商保衔接支持商业健康保险等民生关切。
“本市医疗保障事业发展已经进入到系统集成阶段,此次制定地方性法规正是为了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探索改革成果予以固化,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审议中,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认为,将“推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写入法条是亮点之一,既利于形成制度合力,推动资源横向整合,也能更好地发挥医疗保障作用。
覆盖城乡各类人群的医疗保障体系,从很大程度上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但一旦遭遇重大疾病,患者及其家庭仍希望寻求多一重保障,商业医保应时而生。但实践中,信息不对称、机构营销核保成本高、赔付率较低等问题频现。究其根源,医保商保数据未打通是关键。
“没有足够的医保数据作为支撑,保险机构无法对疾病趋势进行科学测算,又何谈合理定价?”调研中,市人大代表、民盟闵行区委副主委、上海市天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姚海嵩点出要害。他认为,在维护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释放医保数据的要素价值,才能推动商业医保产品创新。比如,“带病体”保险等创新产品,因为相关机构缺乏有效数据支撑,无法进行精准科学的测算、建模以及产品定价、风险评估。
其实早在去年上海两会期间,他就呼吁法治护航健康医疗大数据治理和有序应用。
“得益于人大代表工作小组机制,我们对健康医疗数据进行了国内外调研和研究。”姚海嵩的另一个身份是复旦大学智能医学研究院的兼职研究员。他代表工作小组调研了国内外健康医疗数据的现状后发现,国际上人类基因组学数据治理和开放已经达到开放应用阶段。“我们也有数据资源和地方科创法治基础,现在又是健康医疗大数据治理和有序应用的窗口期,”姚海嵩说,“秉承国内外‘伦理先行’的价值理念,可在健康医疗数据若干规定中建立实现敏捷治理之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经过近一年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他发现,本市数据平台的相关实验室实现了“数据不出域,可用不可见”。“企业看不到底层数据,但可以通过提出需求,基于大数据进行测算和建模,作为业务创新支撑。”在数据赋能下,普惠型短期健康险产品“沪儿保”顺利完成测算,其接受既往症儿童投保,填补了市场上带病体保险的空白。《条例》中也进一步明确:本市依法推进医疗保障数据开放利用和授权运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支撑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
(王嘉旖、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