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过去能看得多久,未来才能望得多远。”参加“同舟之旅”的新盟员走过民盟机关文化长廊,对上海民盟的发展历程和履职成果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来沪交流的兄弟省盟组织在“先贤墙”前驻足,91位曾在上海生活、工作且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代表人士仿若穿越时空,跃然眼前……
近年来,这条文化走廊已然成为民盟市委常态化开展思想政治建设的有力依托。为使其有“颜”更有“言”,让每一面墙都能生动地诉说民盟故事,自2022年起,民盟市委启动了机关文化走廊的重新设计工作,前后历经5次焕新升级,从展板陈设、灯光布置到内容编排、互动设计,每一处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和精心打磨。
时间轴上的民盟足迹
民盟市委始终重视创新形式载体,多形式、多维度地展示民盟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奋斗历程,立体呈现新时代民盟形象。
踏入18楼机关办公区域,两条全新升级的盟史时间轴引人注目。其中一条名为“薪火相传”,上半部分呈现了民盟在沪召开一届二中全会、代管周公馆等一系列关键历史节点;下半部分则聚焦上海民盟组织的历史沿革,涵盖从筹建组织到转入隐秘战线、从创办《上海盟讯》传播进步思想到召开第一次盟员大会的完整历程。时间轴的上下两部分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完整勾勒出民盟总部在沪活动轨迹与上海民盟组织的发展脉络。另一条时间轴名为“政治交接”,记录了上海民盟在历任主委的带领下,为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沿着长廊前行,160余幅珍贵照片定格往昔,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四大板块依次铺陈,全方位地反映了民盟市委在各方面工作中所走过的坚实足迹。在走廊中央的重要位置,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字字千钧,成为整条长廊的精神内核。
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在走廊的升级改造过程中,民盟市委特别注重交互体验的创新变革。在18楼走廊,一块可触摸互动的电子大屏播放着纪录片《逐梦同行》《初心绽芳华》以及民盟市委诸多重要活动的精彩片段,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视频资源库让盟员和来访者流连。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民盟市委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主线,借助数字化手段,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将22位上海民盟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鲜活地呈现在眼前,使参观者沉浸式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电子屏的一侧,“南京西路860弄、中山东一路15号、陕西北路186号、北京西路860号、陕西北路128号”,对应这5处地址的建筑手绘作品跃然墙上。该作品出自民盟市委机关青年干部沈铟之手,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再现了民盟市委机关办公场所的变迁历程,为大家了解上海民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用史料实物讲述过往
民盟市委充分利用走廊的空间区域,依托丰富的实物展品及相关历史资料,不断推出展陈新亮点。在19楼的“思往知来”实物展示区域,特别选取了8件上海民盟在履职尽责、自身建设方面独具历史意义的实物:有多位国家领导对于谈家桢“保护基因资源”来信的批示;有钱伟长领衔,苏步青、谈家桢等联署的关于敦煌壁画被盗内容的提案签名首页……2份1984年第八届专门委员会的名单更是引人注目,文化委名单中包含了杨村彬、王林谷、刘琼、王个簃、王西彦、王辛笛等诸多文化界名人;高教委名单则涵盖了复旦大学的徐鹏、江泽宏,上海交通大学的戴宗信,同济大学的朱宝华,华东师范大学的李锐夫、徐中玉等教育名家,充分展现了上海民盟在文化、高教领域的传统影响力。
这里,不仅是展示上海民盟光辉历程的窗口,更是传承与弘扬民盟精神的家园。漫步走廊,仿佛穿梭于历史与现代之间,每一步都能感受到民盟精神的深沉脉动。(徐宏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