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铁骊
雕塑是一首记忆之诗。
雕塑自产生之初便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进程与记忆而展开。雕塑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雕塑表达特定文化价值,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强化民族精神记忆,肩负国家形象表达。
雕塑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者,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还是对当下的使命,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雕塑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那时的雕塑作品如《手持牛角杯的维纳斯》和《威伦道夫的维纳斯》等,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力量的崇拜。随着时间的推移,雕塑艺术逐渐成为表达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的重要方式。例如,红山文化的《龙》、哈夫拉金字塔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亚述帝国的《狮子》、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像》、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西汉时期的《马踏匈奴》等,都是各自时代文化精神的体现。
雕塑是一首精神与纪念之诗。
雕塑承载着国家意志的构建。雕塑艺术纪念国家事件,代表国家认同,展现国家意志,介入国家形象的塑造。雕塑艺术,以其独特的纪念性,成为国家记忆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纪念,更是对国家认同和民族意志的展现。纪念性雕塑承载着对过去重大时刻的回顾和尊重。通过雕塑,历史得以具象化,成为可以触摸和感受的存在。例如,二战后美国的纪念碑雕塑《硫磺岛战役纪念碑》,立于美国华盛顿国家公墓陵园,不仅是对战争中英勇牺牲士兵的纪念,也是对牺牲精神和国家勇气的赞颂。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根据“艺术属于人民”的方针,组织完成了《工人和集体农庄女庄员》的纪念碑雕塑,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时代感,成为了新生苏维埃的国家象征。苏联时期的雕塑《祖国母亲在召唤》,以纪念二战期间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85米的高度是伏尔加格勒的主要标志物,从城区、伏尔加河等不同地方都会远远看到该巨型雕像,强化了苏联人民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朝鲜首都平壤金日成广场的《万寿台纪念碑》,由领袖像和人物主题群雕组成,传达了朝鲜的领袖权威和国家精神。这些不同国家的纪念碑雕塑,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是传递国家意志和文化价值的媒介。
新中国雕塑也体现了国家形象的塑造,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十块汉白玉浮雕,讲述了自虎门销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的八个重要历史事件,一幅接一幅谱写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历史。强化了人民对历史的记忆和对英雄的敬仰,使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具体可见的形态。全国农业展览馆雕塑《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行各业人民的风采,体现了勤劳、勇敢、智慧和团结的民族精神。毛主席纪念堂的主席雕像,纪念堂广场群雕,不仅是人民对伟大领袖的纪念,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向往,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国家未来的期待。新中国的国家形象雕塑,确立了人民至上,国家至上的精神表达。
雕塑是一首人民之诗。
雕塑反映着国家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2021年完成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五大主题雕塑,即是代表国家意志的审美工程。其中《旗帜》的汉白玉基座高1米,表现党旗的部分长21米、高7.1米,象征1921年7月1日,红色寓意血染的风采,高高飘扬的党旗,体现了方向和力量。四组汉白玉人物群雕主题分别为:《伟业》《攻坚》《信仰》《追梦》。每组群雕均长15米、宽4.5米、高8米,雕像选取了各行各业与各民族人物形象,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昂扬意志,表现全国人民实现“伟大梦想”的追梦激情。
雕塑是一首不同文明的交流之诗。
雕塑是中西交流的使者,在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雕塑艺术都肩负着沟通的使命。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雕塑作品,在世界多国永立。例如,2017年,《孔子》立于巴西库里蒂巴市的“中国广场”,《灵魂之门——塔拉斯·舍甫琴科与杜甫对话》立于乌克兰基辅国立大学植物园(诗园)。2018年,《伟大的行者——马克思》立于马克思故乡——德国特里尔市西蒙广场。2019年,《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永久收藏于意大利艺术研究院。2020年,《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落户意大利芬奇市,永立利奥纳多·达·芬奇博物馆和图书馆。2021年,《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立于希腊古市集,《隐元禅师像》立于日本兴福寺。2022年,《鉴真铜像》立于日本东京上野公园“不忍池”湖畔。2024年,由中国圣哲孔子和老子两尊雕像组成《问道》组雕,永立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市中心巴特列公园。这些矗立在异国的中国雕塑家的作品向世界传播了东方思想,讲述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西交流。
纵观雕塑的历史,雕塑作品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种族与地域,是表达国家形象与象征的载体,是承载人类记忆与精神追求的寄托,是凝聚人类审美智慧与哲思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