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飞德
7月18日,第十五届民盟文化论坛在沪举行。在开幕式上,上海市文史馆原副馆长、《世纪》杂志原主编沈飞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民盟盟员何祖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民盟盟员蒋铁骊,先后作精彩的主旨报告。本期特别整理其主要内容,供大家学习交流。
萧乾先生(1910—1999年),著名记者、作家和文学翻译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文坛前辈、民盟先贤。他是二战时中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的第五任馆长。他在1951年加入民盟,曾任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他还是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
1989年4月,萧乾先生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其时他已80岁高龄,但他没有想着安度晚年,而是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竭尽全力来推动新时期文史馆的文化传承工作,开创全国文史馆工作的新局面。他曾形象地来表达他的“脚踏车理论”:“办文史馆就像人骑脚踏车一样不能停,一停就倒下了。只要不倒下就努力地向前蹬去。文史馆必须开展活动,不开展活动就停止了生命。”他主张文史馆要充分发挥老年知识分子的作用。他立志要“跑好人生的最后一圈”。
萧乾先生于1992年初创造性地提出在上海市文史馆主办的《上海文史》季刊的基础上,改由中央馆与上海馆联合创办文史纪实类的大型双月刊《世纪》杂志,体现了他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
《世纪》杂志1993年7月在上海创刊,如今已成为一份在全国较有影响力的文史纪实类优秀刊物,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为保存民族历史记忆、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在1988年赴京参加全国参事室文史馆工作会议期间,第一次见到仰慕已久的萧乾先生,并有幸参与筹创《世纪》杂志,担任副主编。伴随刊物一路走来,前后正好30年(我是去年7月《世纪》杂志创刊30周年之际退休的)。萧乾先生给予我的谆谆教诲、殷切指导和热情鼓励,我铭记于心,并受益终身。在我看来,萧乾先生倡办《世纪》杂志,是他的“脚踏车理论”推动新时期文史馆文化传承工作的新设想、新实践和新探索,为“积累史料、传承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意义重大而深远。
《世纪》编委会阵容强大,引人瞩目,各位编委都很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员主要是京沪两地的文史大家,北京的编委有刘北汜、吴小如、王世襄、李锐、吴晓铃、常书鸿、谢云;上海有大家熟悉的冯英子(民盟盟员)、柯灵、施蛰存、钱君匋(民盟盟员);京沪之外仅湖南有一人,著名的出版家、学者钟叔河。
萧乾先生有非常丰富的办报经验,他身为《世纪》编委会主任,充分认识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必须在政治上为《世纪》把好舵。他从创刊号开始,就带领中央馆的编委开展审稿工作,紧紧围绕着办刊宗旨、方针和目标三方面,坚持明确的审稿标准,对每一篇文章进行全面“体检”。
在创刊后第二期上有篇文章——《李国豪奋力保宝钢》,该文以翔实的第一手材料记述了以民盟盟员、同济大学名誉校长李国豪教授为首的宝钢顾问委员会,对国务院作出宝钢一期工程下马还是续建的决定,起了扭转乾坤的作用。有编委认为文章涉及宝钢前途决策的重大历史事件,要注意核实并掌握用语分寸,以免引起有关方面的异议。对此,萧乾先生同意在涉及中央时,用语宜慎重。不过他又说:“但我认为此文第一反映的是:中央十分尊重专家意见,并不固执己见。发表此文,可鼓励科学家们以报国为本,相信中央,敢于畅所欲言。这样‘温故而知新’的文章,《世纪》应多登一些。即立足于未来的回顾。”
萧乾先生提出“立足未来的回顾”,这句话寓意深刻,旨在期待《世纪》为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发挥积极作用,是对《世纪》宗旨任务的一种精辟诠释;既道出了《世纪》以回顾历史为内容存史的学术功能,又指出这些内容应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意义。其核心要义是刊物应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
萧乾先生将他与夫人文洁若花费近五个寒暑翻译的世界名著《尤利西斯》的稿费,全部捐赠给《世纪》杂志。他还带病参加最后一次集体审稿。1997年2月16日早上,他吃早餐时,胃不舒服,吃了胃药,仍按约到中央馆参加集体审稿。20日,他因心肌梗塞住进北京医院进行治疗,从此未再离开医院。据文洁若女士说:“萧乾对《世纪》杂志很有感情……也可以说,他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中央馆馆员吴小如先生忆起萧乾先生,对我说:“文史馆的会我可以不去,但《世纪》审稿会不能不去。因为他比我大十二三岁,可每次审稿必到,他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
“脚踏车理论”充分体现了萧乾先生作为老一代党外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他积极投身伟大的改革开放大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脚踏车理论”和萧乾先生晚年为推动文化传承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爱国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法宝作用。萧乾先生的“脚踏车理论”及其实践成果不单是全国文史馆或《世纪》杂志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属于民盟的,属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更是属于国家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大力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