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盟讯
03:学习与研究
~~~
~~~——初中学段“跨学科主题课堂教学”的案例探析
走向“大科学”教育:~~~
~~~——专访“海派秧歌”创始人魏芙
走向“大科学”教育:
九年一贯学校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衔接研究

  ● 马园根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动员全社会力量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的部署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倡导“大科学”教育观显得尤为重要。“大科学”教育观强调提升学生以科学素养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关注个体内部的知识建构延伸至关注真实情境中的集体实践,旨在培养既具有宏观视野,又精通学术,并能随时适应跨学科需要而调整专业的独立创新人才。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学科课程中,科学类课程,即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化学课程,是涉及整体性、延续性较强的学科,且各课程的学科属性与特点具有共通性,课程内容对应的能力层级具有递进性,是新课程视域下对学校课程结构化的重要切入点。基于此,近年来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充分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优势及特点,加强科学类课程的衔接教学研究,以前瞻的视角,在贯通培养下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学习空间。

  一、研究背景

  (一)现实之困

  为了解科学类课程的实施情况,我校抽样选取了631位学生,分小学3-5年级和初中6-9年级两个学段开展了问卷调查。调研结果显示,不同学段学生对基本科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科学实践和探索的意识,这反映了科学类课程的实践性与衔接性较为薄弱。同时,我们对科学类课程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从访谈中可看出,“合分一体”的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类课程虽然对各学段做到了全覆盖,并且在课程标准内容的确立上体现了高向低整合、螺旋上升的关系,但在实际教学中,跨学段、跨学科的教学仍存鸿沟。

  (二)时代之需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科学教育正朝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方向前进。课程重构将注重学生的真实学习体验,并通过连贯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构建小初贯通的科学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各学段、各课程的衔接教学策略,打破壁垒,弥合鸿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渐进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破解思路

  (一)大科学,全贯通——开展衔接教学研究

  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进阶的科学类课程学习、实验与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其发展历程是连贯且有层次的。在整体把握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类课程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教师要基于不同阶段学生的学情,从衔接的视角对每一阶段的学习理念、目标、内容等进行再梳理,切实提升课程实施效益。

  (二)重实践,提素养——以实验教学作为衔接点

  实验实践作为科学类课程的共有特点,其完整的探究过程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经历应用科学知识、使用科学方法、践行科学态度等阶段。选择实验教学作为主要的衔接点开展衔接研究,可以为打破科学类课程学科壁垒提供支点,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索能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循序培养提供阶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我校立足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类课程,以实验为衔接点,研究跨学科实验衔接教学策略,立足“大科学”教育理念,优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效益,发挥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类课程“分合一体”的整体优势,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效能。

  三、研究与实践

  (一)分阶段目标

  通过对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物理五门学科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梳理整合,基于课程标准,在进行衔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的分阶段目标。目标分为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三大板块,明确了四个学段(1-2 年级、3-4 年级、5-6 年级、7-9 年级)的实验教学目标。目标关注知识内容的纵向衔接、实验器材使用规范的逐步培养及科学方法培养的循序渐进,避免重复教学,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动手实验、探索、思考。

  (二)教学内容

  经过对一至九年级科学类课程实验内容的全面梳理,根据“重复合并”“递进衔接”和“拓展延伸”的原则形成了实验教学的三个板块序列:物理—科学—自然、化学—科学—自然、生命科学—科学—自然,形成了24个专题,以分专题形式进行实验序列设计,试验内容层层递进,互相衔接。

  (三)教学策略

  1.实验选择与开发策略。实验的选择与开发要根据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学生的学情,选择具有衔接性、针对性的实验,有利于学生的阶梯式成长与发展。实验以学生为实践主体,教师加以正确引导、点拨解疑,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的过程,提升学生规范科学的实验操作能力。

  2.衔接教学策略。小学自然学科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其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提供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各种情景实验,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为中学科学注重实验基础技能的培养做好铺垫。中学科学学科关注观察与操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根据衔接目标,借助衔接实验手册,引导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学科中埋下伏笔的探究性问题以进行向下衔接。

  中学理化生学科关注分析、归纳和表达,注重实验能力的提升。教师需对科学与理化生的课程标准要求作对比,充分了解学生已掌握的实验技能,包括基本实验器材操作技能、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表达能力,基于学生学情设计合理实验,避免重复教学,并积极开发生活实践类实验、探究性实验,开展跨学科学习与实践。

  (四)配套实验手册的设计

  《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类课程实验衔接教学指导手册》以知识点为主体,将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化学中涉及的共同实验进行梳理,明确其“学习要求”“目标达成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实验教学的建议”,以此帮助教师明确衔接知识点承上启下关系以及教学策略, 确保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统一标准,提升实效。

  《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类课程学生实验手册》供学生在校九年的实验活动记录使用,引导学生回溯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明确知识脉络。整本手册汇编了三个板块序列共计24个专题的实验记录单,在实验单的最后设计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空间,为后一学段的实验探究埋下伏笔。在实验单之前设计通过问题或情景的形式帮助学生回忆前一学段已有知识,为知识体系的构建形成一条无缝的衔接链。

  (五)多元评价

  1.评价指标衔接。评价指标以实验衔接教学目标为指导,根据四个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设定相应指标,关注科学素养中的实验技能和探究方法以及质疑能力的发展性评价。如在课堂实验、科学小制作、科学实验展示等活动中能直观地评价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

  2.评价模式多元。采取主观性评价与客观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对于实验报告、纸笔实验题等以客观性评价为主;对于课堂实验、科学小制作、科学实验展示板等以主观性评价为主。不同的年段选用不同的评价量表,其中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三个方面。互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小组为单位,主要评价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积极态度、合作意识、交流意识等;二是以班级、年级为单位,主要评价学生在科学小制作或科学实验展示中积极的态度、科学概念表述的正确性、作品的美观性等。

  四、研究成效

  从近年来初中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的结果来看,经过多年打破壁垒、贯通深耕,我校初中学生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维度取得A、B等级的人数比例均超出本市、本区平均水平10%以上,与前几年相比有显著提升。学生对实验内容衔接的认可度高,学生迁移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科学思维发展呈现连续性、递进性的良好态势。除了普惠性效益外,部分学生在科学学习方面获得个性发展。学生对科学实践平台的需求,进一步反哺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发展。基于特色课程群框架,学校开设了近15门科学创新教育课程,如 STEM探究学习、基于MIND+的人工智能体验等,使学校对学生科学素养的九年一贯培养在课程衔接点、生长点、发展点上走向完善。

  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学校要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应变,在变化中把握科学教育的方向,以科学为引擎、以学校为主阵地、以实践为主渠道、以创新为主线,持续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与探求欲,培养现代化创新人才,展现“大科学”教育的理念与格局。(作者系民盟市委基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黄浦区委主委,黄浦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兼附属中山学校校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民盟上海市委
Copyright © right 上海盟讯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学习与研究
   第04版:绿洲
   第05版:中缝
第五届民盟上海基础教育论坛
“打破” 与 “跨越”
九年一贯学校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衔接研究
从舞蹈家到“跨界”编导
上海盟讯学习与研究03九年一贯学校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衔接研究 2024-07-12 2 2024年07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