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翻开最新一辑的《邮轮中国》,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映入眼帘。今年年初,这艘备受关注的邮轮,载着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3千多名游客顺利完成首航。这艘邮轮是如何设计、建造的?“爱达·魔都号”的船名是如何来的?国产邮轮如何竞逐全球蓝海?……这些公众关注的问题,在《邮轮中国》中一一得到解答。
为什么是《邮轮中国》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海南三亚国际邮轮港时指出:“大力发展邮轮产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要大力发展邮轮产业,还要建造我们自己的邮轮”。
我国邮轮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公众对此缺乏了解,相关科普书籍的空白也急需填补。上海临海而盛,交大以船舶专业为优势。2018年底,交大民盟与老校友共同发起,拟创办我国第一本关于邮轮科普性、综合性的书籍,定名《邮轮中国》。
2019年,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主委陈群在全国两会递交关于发展本土邮轮的提案,给了交大民盟创办《邮轮中国》极大鼓舞。“邮轮经济正在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交大民盟发起出版的《邮轮中国》将是个很好的载体。”陈群希望交大民盟把推动邮轮产业发展作为长期深耕的一个方向,结合特长,发挥优势,在邮轮建造、复航运营、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调研,打响《邮轮中国》品牌。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力支持下,《邮轮中国》编委会正式组建,民盟中央原副主席、交大原副校长张圣坤出任编委会主任和总主编。编委会囊括了交大民盟的5任主委:张圣坤、韩正之、吴冲锋、姚雷、齐飞。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11月《邮轮中国》首辑正式出版,不仅填补了普及邮轮知识和邮轮文化书籍的空白,也体现了民主党派发挥特色优势服务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实践。“持续做好《邮轮中国》,为推动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制造强国,传播邮轮文化自信贡献交大民盟的智慧和力量”成为编委会共同的心愿。
值得一提的是,刊物封面的“邮轮中国”四字书法体由交大船建学院教授、盟员陈伯真书写。陈伯真教授不仅是船舶领域的资深专家,也是书画爱好者,他的作品曾在民盟义卖活动上被一抢而空。收到《邮轮中国》的题字邀请,他欣然应允,并对这本邮轮科普书籍寄予厚望。2021年8月,“邮轮中国”和logo分别获国家商标注册证书。
不仅仅是《邮轮中国》
2020-2022年,交大民盟围绕邮轮产业发展承接民盟市委参政议政重点课题,张圣坤担任3个课题的负责人。3年间,课题组先后赴海门基地、宁波、外高桥传船厂和皇家加勒比游轮公司等实地调研。课题成果得到各方肯定,《做好长三角邮轮港口顶层设计,积极推进一体化港口群建设新格局》还荣获民盟市委2021年度参政议政优秀课题。
以《邮轮中国》为抓手,交大民盟分别于2021年4月、2023年3月举办邮轮论坛,聚焦新时期邮轮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产学研结合、学科跨界融合的优势,为构建邮轮业的新业态、新格局建言献策。来自高校与船舶行业的共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全方位剖析新时期邮轮业发展和广阔的前景。
此外,交大民盟还积极与兄弟盟组织开展交流合作,聘请民盟市委副主委、浦东区委主委,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严伟为顾问和编委。2021年4月,民盟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长宁区、船舶系统委员会共同发起成立“邮轮业发展中心”,发挥盟内专家学者的智慧合力,共同点燃邮轮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交大民盟积极助推中国邮轮产业发展的付出和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22年3月,交大民盟“勇于担当 勠力同心 积极唱响《邮轮中国》品牌”获上海市高校统一战线实践创新成果特等奖;2023年5月,上海教育电视台拍摄“百年统战 与党同行”《邮轮中国》专辑宣传片;2023年11月,第6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在中船展台的首艘国产大型邮轮模型旁,《邮轮中国》作为科普读物供观众取阅;在第16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上,《邮轮中国》第四辑作为大会唯一指定用书和资料发放500本……这些成绩都给了编委会莫大的鼓舞,也进一步扩大了民盟的社会影响力。
作为国内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上海一直高度重视邮轮产业和邮轮旅游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邮轮经济中心。2023年12月7日,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诞生记”为主题的《邮轮中国》第四辑发行仪式,在“爱达·魔都号”邮轮的“见证”下举行。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国兵受邀担任特约主编。他在“编者的话”里写道:“我们期待着看到中国式的邮轮满载着快乐的人们驶向蔚蓝的大海。”蕴含着交大民盟集体智慧和心血的《邮轮中国》,也将继续助力中国邮轮驶向世界。(周彩玲、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