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上海影视产业有条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近期,电视剧《繁花》热播,黄河路也随之成为打卡热点,而套拍的同名电影也即将上映,这是上海影视产业衍生品的一个成功案例。
但需要正视的是,中国电影“长”“短”视频夹击形势趋紧,电影观众分流现象日趋严重。一方面要持续创作优秀电影作品吸引观众进电影院,另一方面要大力开拓后影院市场,不断延伸电影产品链。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快发展后影院市场,开发好影院以外的相关电影上下游的市场,打造电影发展的下一个“核爆点”。
为此,建议:
观念上,建立后电影产品与电影产品同样“值钱”、甚至更为“值钱”的理念,后影院市场是创编、摄制、宣发之后的第四个电影产业环节,是中国电影产业今后“增值”最大的“通道”之一,应当全力培育成为新兴电影市场。
平台上,在上海版权交易中心和上海市影视版权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探索设立上海影视版权交易所,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互动,努力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影视版权交易中心。
空间上,从电影建筑可阅读发展到建筑可体验,从高科技与沉浸式赋能电影空间IP,市相关主管部门指导文旅企业,形成电影文旅的点、线、面,将之故事化和研学化,培育“电影乡愁”,通过老年文旅带动少年研学。
政策上,出台支持后影院市场开发的相关指导意见,从基金、信贷、贸易、财税等多方面进行政策系统集成,形成良好后影院市场营商环境。
人才上,相关高等院校以及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后影院市场人才培养,并逐步纳入专业学科建设轨道,形成人力资源支持系统。
(以上为发言节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