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们要以谈家桢先生为榜样,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9月15日是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民盟中央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家桢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当天下午,“遇见@科学家——纪念谈家桢”特别活动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举办。谈家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曾担任上海自然博物馆馆长,并创建了民盟上海自博馆支部(2005年更名为民盟上海科技馆支部)。
本次活动由上海科技馆与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民盟上海科技馆支部承办。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出席活动并分享寄语。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获得者、民盟盟员何祖华院士作主题科普讲座。民盟上海科技馆支部的盟员们还带来“人体与电”科学表演和“DNA项链”STEM课程,与观众深入互动。
架起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桥梁”
“遇见@科学家”系列活动是民盟上海科技馆支部盟员牵头创建的品牌科普教育活动。大家在长期的科普工作实践中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普活动开始注重科学精神的传递,但专题聚焦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教育项目还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公众对于科学家的印象往往是既崇敬,又觉得有距离,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途径。为了架起这座“桥梁”,“遇见@科学家”系列科普教育项目应运而生。
如何找到一个切入点?策划团队抓住了“生日”这个每个人都关注且有特别意义的日子,选取当月出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围绕这位科学家的研究领域,举办科学家生日会;同时招募30位与当月主题科学家同一天生日的公众,到科技馆共同“庆生”,通过科普讲座、科普剧、科学表演、微展览等多种形式,为大众搭建了走近科学家、与科学家面对面的交流平台。活动注重科学家精神与科技史的互促融合、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涵盖了知识传输、能力培养、价值引导等多方面功能,促进公众的科学素养全面提升,倡导全民崇尚科学的社会新风尚。
打造形式丰富的科普品牌
“遇见@科学家”系列活动将相关主题的互动展项、微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等汇聚成资源包,以巡展、巡演方式进场馆、进校园、进社区,构建“馆-研-校-区”合作的科普大格局。同时探索馆馆合作、强强联手新模式,发挥1+1>2的效应,进一步扩大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
自2019年至今,“遇见@科学家”活动已举办69期,邀请了90余位活跃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到现场与公众“相遇”交流,2000多位与科学家同一天生日的观众到科技馆庆生,线上线下参与观众超过500万人次,有效地激发了公众对科研工作的兴趣。支部盟员开发的3个科学家微展览,除在上海科技馆、嘉兴科技馆展出外,还在浦东新区三林体育中心、奉贤龙湖天街等地展出,深受当地学校师生、社区居民的欢迎,受众超40万人次。
快闪剧《牛顿的故事》、科普戏剧《遇见弗莱明》、科学表演《追梦九天》、沙画表演《致敬科学家》、密室挑战赛、系列微展览……“遇见@科学家”系列活动中的50余项原创优质科普内容,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一等奖、首届上海市博物馆卓越教育项目等荣誉。
社会效益辐射全国
为了使科普教育惠及更广泛的受众,支部盟员携带“遇见@科学家”展品、衍生品及教育活动通过“科普援疆”“科普援藏”等,先后到西藏拉萨市、日喀则市、林芝市,新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伊宁市,甘肃甘南州合作市等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受众3000多人次。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助力偏远地区科普教育,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体现了科普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和普惠性。
“遇见@科学家”的设计理念、策划思路、实施方法、推广效果等也获得全国各地科普教育同行的一致好评,先后在“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教育人员培训班”“上海市科普基地能力建设”等10余个全国性及市级培训班和研讨会上被作为优秀案例分享,在行业内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致敬先贤,传承民盟精神。民盟上海科技馆支部将继续立足岗位,将品牌活动与党派履职有机结合,进一步讲好民盟故事,弘扬科学家精神。(民盟上海科技馆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