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6月19日的央视《焦点访谈》聚焦这一主题进行了系列报道,民盟上海市委青委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学系研究员、博导、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长现身说法。他的研究成果——国际首个满足光电产业应用需求的p型(正电荷)透明导电薄膜材料,正在“大零号湾”进行成果转化。
此前,在首届全球“未来产业之星”大赛中,杨长还荣获未来产业人才“超能奖”。他领衔的项目“光伏关键基础薄膜:透明导电薄膜”是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项目。回忆起十年前踏入“未来材料”领域时的情景,他感慨道:“2014年我刚来到德国莱比锡大学时,手头只有一个空房间,一个无人接手的冷门方向。当时的我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在科学无人区挖出‘新宝藏’,让‘当下冷门’变成‘未来热门’。”
投身“未来产业”
近年来,“未来产业”成为世界竞逐、争占制高点的新焦点,但在十年前,这却是一个遥远模糊的词汇。是什么促使如杨长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潜心投身一个“前途未卜”的未来领域,走过漫长科研路?他说,热爱是“源动力”。“2001年我在复旦大学材料系物理电子学专业读书时,时年70岁的老校长华中一先生来为本科生开讲座,他是我们物理电子学专业的开创者,更是我国真空科学的奠基人。从那时起我就被真空科学深深震撼与吸引,开始了真空物理电子技术研究之旅,至今已20余年。”
踏入光电新材料与新器件领域的“未来领域”,杨长借助真空技术成功开发出国际上首个P型(带正电荷)的透明导电薄膜,实现了从0到1的原创突破,为电子信息和光伏产业解决了透明导电薄膜P型无材料可用的难题。
当前,这一创新成果已走出实验室进行产业化。在此过程中杨长也看到,未来产业顺利“落入现实”,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年轻的研发团队缺乏项目启动资源支持、技术转化推进慢,科研工作者难以转变学术思维、缺乏对产业变革趋势把握的敏锐性等,这些“堵点”仍有待政策的不断革新和环境的不断完善予以纾解。
培养“未来人才”
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特聘专家、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华东师范大学紫江优秀青年学者、德国莱比锡大学客座教授……杨长的身份有很多,但首先是一位高校教师。他十分注重未来人才的培养:“我们所关心的科学痛点往往并不是企业所关心的产业痛点。未来还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长期深度交流,才能更有效地消除信息差,让我们的技术创新找准产业应用的落脚点,并通过产学研合作为国家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杨长说:“新技术主要面向未来光电新能源和电子信息产业应用,但也是传统产业链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可以在传统光伏和显示领域实现国产化和低成本技术替代,因此可以在已成熟的产业技术中受益,与当今成熟且主流的产业形成人才与技术的共同成长、互相成就。”
与民盟“双向奔赴”
受民盟上海市委主委、华东师大原校长陈群和民盟华东师大委员会主委段纯刚等身边榜样的感召,杨长于2021年底加入民盟。“这些优秀的盟员在我心目中汇聚成一个光辉的、充满魅力的民盟形象。”虽然入盟时间不久,但他对民盟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他经常挤出时间参加华东师大民盟组织的活动,“通过吴江江村和柳亚子故居主题教育、校盟交叉学术交流会、与民盟农科院总支交流等活动,加深了我对盟史的学习,了解了更多民盟先贤事迹,也结识了许多在各自学科领域非常有建树的盟友。”杨长表示,通过学科交叉交流得到了许多前沿有趣的科研新思路,目前已经在酝酿一些新的交叉课题。
作为民盟市委青委会委员,杨长对于青年盟员如何发挥更多有生力量,也有自己的思考。“我一直觉得民盟最吸引我的是榜样力量和精神感召,所以我认为对青年盟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自身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先让自己发光,才能照亮他人。”杨长认为,立足本职、发挥特长,从不同领域共同为盟务工作贡献力量,就是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过程。他也把费孝通先生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这场与民盟的“双向奔赴”还在继续。“我开发出的透明电子新材料正是电子信息、光电新能源等国家重点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这项成果的产业化也是我在民盟精神引领下正在努力推进的。”杨长说,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研究成果能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切实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从学术通往产业的探索,不仅可以让我自己跳出舒适区、发展新能力,也同样让我在盟务工作中拓展新视野、开阔新思路。”
(郭琪)